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 | 人文贵州 -- 民族民俗篇(三)
人文风情独特的贵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在贵州,远古人类遗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五百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阳明心学由此诞生,这片土地被深深烙印上阳明文化的符号。还有诸如尹珍、李端棻、张之洞,特别是邓恩铭、王若飞等名人,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的非遗宝贝灿若繁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礼仪、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既定的非遗种类,在贵州均有相当规模的遗存。
千百年来,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如清泉般闪光;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黔东南丹寨苗族锦鸡舞舞步轻盈、曼妙多姿;黔西南晴隆阿妹戚托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贵州还是“百节之乡”,闻名遐迩的苗族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这些精彩纷呈的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贵州全域旅游的大千气象。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富矿,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劲势头。这里万桥飞架,因绿而养眼、因爽而养身,孕育了多彩文化、书写着红色传奇。依托得天独厚的“公园省”优势,贵州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交通格局、区位格局、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贵州正在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民族民俗篇: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1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民族文化是贵州最具神秘魅力的风景线。
村BA
“村BA”是由黔东南州台盘乡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该村在吃新节举办篮球赛已有几十年的传统,比赛场地设在村口球场、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
2022年8月,台盘村的篮球赛事火了。场上赛况激烈,球员攻防有板有眼;场外热情高涨,球迷围得水泄不通。这场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通过短视频火爆全网,网友们参照“NBA”“CBA”的命名规则,称之为“村BA”。2023年3月27日,首届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东道主黔东南州代表队68∶65的比分战胜遵义市代表队,夺得冠军。
在“村BA”篮球赛的门票问题上,台盘村村民们出奇地默契:篮球场要露天开放,不收取门票,不做商业外租。球场修缮扩建完成之后,村“两委”和篮协张贴出《台盘“村BA”修缮工作公告》,明确“严禁资本介入和恶意炒作”。
苗族跳花节
苗族跳花节是贵州的苗族群众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约有五万多人到坡上参加跳花,其中以安顺市瓦窑村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举行的跳花坡活动最具规模。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会穿上苗家盛装,未婚男子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男子吹笙奏笛,女子起舞附和,围绕花树翩翩起舞。
苗族跳花节作为一种民族节日流传至今,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上粮仓
水上粮仓,建在水塘中央,为木质吊脚楼结构,仓顶多用杉木皮盖顶。主要是防火灾、防鼠患、防虫蚁,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考证,这一独特的建筑至今已600多年历史,主要保存在黔东南州的雷山、从江、榕江等县的苗族、侗族村寨,黔南州亦有少量分布。
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的水上粮仓,由40多个分仓组成,整齐地排列在一个水深数尺的水塘中,每仓面积约25平方米,可储粮5000公斤,全部粮仓可容纳上百吨粮食。这个水上粮仓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历史上,该村村寨经过2次大火灾洗礼,粮仓却毫发未损。
两片瑶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直接由原始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之一,白裤瑶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其主要生活在广西南丹县的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又被称为“白裤瑶”。
白裤瑶的服饰,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白裤瑶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随意搭在肩上,中间几乎没有连接和缝制,外界称此为“两片瑶”。这样的服饰,是对母性和生殖的无上崇拜。这种“裸露”,体现了瑶族人不拘一格,亲近自然的淳朴心灵和性格。
瑶族女子心灵手巧、精于纺织,白裤瑶服饰虽简洁,但工序并不简单。一套衣服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麻布,上蜡印染、刺绣,缝制成衣等步骤,且每步缺一不可。而由于这些工序受季节的限制,一般一套达到标准的瑶族服饰,得耗费一年的时间。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荔波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流行于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猴鼓舞源于猴子救助瑶族祖先的故事。传说白裤瑶祖先从广西迁徙经过荔波捞村遇上危难时,山中的一群猴子解救危难并一路指引道路保护祖先。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迁徙之苦及感恩神猴的救护,模仿祖先跋山涉水的动作及神猴聪明伶俐、抓耳挠腮、活蹦跳跃的神情姿态而产生了猴鼓舞。从前,猴鼓舞常在葬礼和祭祀中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方式的多样,猴鼓舞也出现在各类表演或节日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