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遗址上的智慧实验室 三星堆“考古方舱”探营记

中国文化报 | 2021-04-10 13:12

时隔30余年后,三星堆再次惊艳世人,而此次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可谓是“科技感”十足,被誉为“一场高科技助力的多学科‘综合考古’”。 

“针对本次新发现坑的发掘、保护与信息提取,专门设计了一套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努力创新设计具有中国风格的考古发掘设施设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现场设有考古实验室,此举属于首创,真正实现了考古出土文物与文物保护无缝对接。 

“把田野考古发掘变为实验室考古发掘,相当于把整个发掘现场搬进了实验室。”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  

发掘舱:解锁精细化考古的各种可能 

参与1986年三星堆遗址发掘的当地村民杨永成回忆,他们对2号坑进行挖掘时,只是用竹竿搭建了一个围栏。挖出来的文物多用纸来包住,放进木制箱子运出去……如今,这些“粗糙”的手段早已被更加精细、高效、安全的一系列操作所取代。 

此次三星堆的新发掘,与1986年的“裸挖”相比,专门为这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搭建了全透明的考古发掘方舱。其中,有3个大面积的祭祀坑各独立设有单独发掘舱,另外3个面积较小的祭祀坑“共享”一个大型发掘舱。4个舱体内部恒温恒湿,给予出土文物最佳保护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坦言,这是我国首次采用“考古方舱”的形式开展工作,开创了田野考古发掘的一种新模式。

▲发掘舱内考古人员正运用集成发掘平台工作    薛帅 摄 

据了解,每个方舱里配备了集成发掘平台,并设置有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采用了平行桁架、自动化载人系统等装置,实现出土文物调运的功能。走进发掘舱,只见工作平台可以像吊篮一样将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考古人员放进坑内悬空作业,并随时变换位置、方向和角度,尽量减少发掘坑中的文物和填土遭受发掘者带入的污染。舱内的起重机也足以应付各类器物的提取工作。正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谢振斌介绍:“不仅可以载人悬空清理易碎文物,还可以装载文物出坑;既可以进行高光谱分析,也能开展三维扫描等信息采集工作……” 

实验室:发掘、保护、研究一条龙 

走进为此次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所搭建的巨型大棚内,只见4个大型发掘舱体的一旁,考古实验室一字排开: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文保工作室、考古工作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文物出土后很快就可以在现场进行理化实验,发掘、保护实现了“零时差”的无缝衔接。 

据专家介绍,之所以要实验室先行,就是为了及时开展对有机物的保护与提取,丝绸、漆器、竹木器以及有可能存在于器物上的文字等,如果不及时保护处理,很可能出土就被破坏或者消失。 

2021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舱工作现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目前,中国共有34个顶级科研单位投入到此次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中,共同开展10项科技考古、8项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多学科交叉让考古工作更精细、准确、及时。”谢振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