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水书进校园 特殊孩童绘乡愁——彭洪丽让古老文字点亮文化传承路
近日,都匀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暖意融融,一幅幅印有水书古老符号的印染作品整齐陈列。智力障碍学生们围在作品旁,用稚嫩的双手轻轻抚摸着亲手制作的水书豆浆染挂画、帆布包、十二生肖等作品,眼中满是藏不住的自豪与喜悦。这温馨场景的背后,离不开都匀市第五完全小学教师彭洪丽的执着推动——她将国家级非遗“水书习俗”引入特校课堂,让承载着水族千年记忆的古老文字,成为特殊孩童感知家乡文化、寄托乡愁的温暖纽带。

“每个孩子都该拥有触摸文化美的机会,水书那些像简笔画一样的符号,对特殊孩子来说特别友好,刚好能帮他们敲开家乡文化的大门。”彭洪丽笑着说。考虑到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特点,她特意挑选“山”“水”“吉”这类简单易懂的水书文字,搭配常见的吉祥图案,和孩子们一起设计水书创意模板。课堂上,老师手把手耐心引导:先带着孩子们认识符号含义,再一步步教制版、上糊、调染料,接着体验染、拓印的乐趣,最后等着作品自然晾晒。古老的水书文字,在孩子们的指尖与现代文创撞出奇妙火花。当水书摆件、十二生肖布偶这些亲手做的作品新鲜出炉时,孩子们脸上绽放出纯粹又灿烂的笑容,成了校园里最治愈人心的风景。





这份对非遗水书的热忱,早在2022年便已生根发芽。彼时,身为美术教师的彭洪丽,听闻归兰山脚下的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阳和中心完全小学藏着丰富的水族文化宝藏,便主动驱车翻山越岭前往探索。一踏入这片土地,水族老乡家中的水书手抄本、孩童服饰上的水族纹样,瞬间让她挪不开眼:“这些文字太特别了,是活着的象形文字‘活化石’,绝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在阳和中心完全小学的日子里,彭洪丽成了不折不扣的“水书迷”。她深入挖掘水书文字的图案性、装饰性等特征,创新打造“非遗+”教学模式,将水书与绘画、剪纸、蜡染、豆浆染等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开发出趣写水书、美绘水书、巧剪水书等10个主题教学单元,形成60节完整的“万物皆可水书”艺术实践课程。孩子们用冰棍棍拼搭水书夜灯,暖光透过木缝映出“平安”“万福”等温润字样;用轻黏土捏制立体水书字,让平面符号变得可触可感;用传统蜡染技艺制作水书十二生肖布偶,古老文字与非遗技艺碰撞出古朴又时尚的火花。从扭扭棒组拼到戳戳绣创作,从五谷杂粮拼贴到掐丝珐琅点缀,20余种水书文创作品相继诞生,让曾藏于深山中的水书文字,走出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印记”。
为让水书传承更接地气,为让水书传承真正扎根生活,彭洪丽总主动登门请教水书传承人,随身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满是水书的渊源与故事:“它是我国仅存的两种活态象形文字之一,藏着水族的千年智慧”“水族人口才40万,却是全国17个拥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这份文化瑰宝太珍贵了”。这些鲜活的过往与厚重的价值,让她愈发笃定:水书从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水族人民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图腾,是值得一代代好好守护、好好传递的文化根脉。
(蓝染水书十二生肖、服饰)




(用玉米拼摆水书文字)
(超轻黏土捏制的水书立体字)
(泥板水书活字印刷)
(水书冰棍小夜灯)
如今,彭洪丽的水书教学已从归兰水族乡延伸至特殊教育学校,从常规课堂拓展到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在她的影响下,曾经对水书感到陌生的孩子,如今能熟练认读多个常用水书字,还会主动向家人朋友分享水书背后的小故事。古老水书正以更温暖、更包容的方式“流淌新韵”,让文化乡愁在孩童心中深深扎根,增添了一抹动人的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