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9周年,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2020-07-01 08:20

1921年7月—2020年7月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9年的风风雨雨
带领中国人民历经了艰难险阻
迈进了辉煌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热烈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

历史昭示未来,沧桑成就正道。

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99载风雨洗礼,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力挽狂澜的担当和气魄,用鲜血和生命挺起了中华民族脊梁,实现了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创造了一个又ー个的“中国奇迹”。

回望过去,鲜红的革命之路上矗立着一个个伟岸的背影,他们生在贵州,走向大江南北,践行革命初心。那些为理想信念,为民族和国家的美好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如一座座丰碑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寻他们的动人故事,去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去读懂他们的坚定信仰。

邓恩铭,水族,贵州荔波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背井离乡,远赴山东,成为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

1921年,他参加中共一大,是最年轻的代表。1922年1月,邓恩铭赴苏联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

一张罕见的珍贵照片,拍摄于1922年。邓恩铭与王尽美等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两人在讨论会议内容。五角星书籍的右边是邓恩铭拿笔书写,左边立者是王尽美。| 邓恩铭故居陈列馆提供

1922年底,邓恩铭赴青岛创建党组织,在青岛工作期间,邓恩铭向工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2月,邓恩铭与同志们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大罢工。五卅运动前后,邓恩铭等人又组织领导了以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为主的工人运动。

1925年11月,邓恩铭被捕入狱。后因在狱中染上肺结核,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邓恩铭在济南再次被捕入狱。1930年,邓恩铭忍着病痛,在狱中最后一封书信中留下遗作《诀别》: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与其他21位共产党员,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0岁。

山东济南槐荫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四五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邓恩铭等22位革命烈士的英名,见证着先烈们矢志不渝的初心。| 资料图

王若飞,号继仁,原名王运生。1896年出生于贵州安顺,1926年,王若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参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1931年,王若飞就任中国共产党西北特委特派员,参与领导西北地区农民斗争并开展土地革命。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包头泰安客栈被捕,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他坦然应对,5年零7个月的铁窗生涯没有让他产生丝毫动摇。

这是王若飞在狱中用白衬衣上撕下的衣襟写给妻子李培之的“诀别”信。写这封信的时候,王若飞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字里行间展现着他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和一个共产党员宽广博大的胸怀。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王若飞被营救出狱,并在1945年陪同毛泽东、周恩来飞抵重庆参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参与签订《双十协定》的他,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迫使其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为和平民主力量赢得了主动。

《双十协定》 图片由安顺市王若飞故居管理处提供

1946年1月,王若飞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4月8日,他登机从重庆返回延安,临行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成为了他的遗言。这是一句道别的话语,但也是王若飞一生工作的写照,更是共产党人们一生事业的写照。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生于贵州毕节(现毕节市七星关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李远方更名“林青”,意为争当一名“永葆革命青春”的战士。1934年元月,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人在毕节建立中共毕节党支部,到年底,已在全省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10多个,党员已发展到40多人。这段时间里,林青的家庭遭到国民党驻军的迫害,弟弟被打死,妹妹被迫自杀。林青在家仇国恨的悲愤下奋笔写道:“道德被人欺骗,两种人类各在一边,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找到红军与党取得联系,汇报了贵州党的组织和工作情况。得到党中央的承认,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第一届中共贵州省工委成员 | 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35年7月19日,林青、刘雪苇等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威逼利诱,林青坚贞不屈。这时恰巧遇到失去组织联系在狱中当看守的中共党员董亮清,他决定帮助林青和刘雪苇越狱逃走,但按监规,一次只能押解一人上厕所,越狱的机会也仅有一次。在这生与死的关键时刻,林青毅然将生的希望让给刘雪苇。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林青在狱中写下了一首名叫《合唱》的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革命初心。

刘雪苇越狱成功后。1935年9月11日,林青戴着脚镣手铐被押上刑车。刑车通过贵阳市区时,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的林青昂首高唱《国际歌》。敌人为封住他的口,用刺刀戳穿他的双腮,卡住他的牙关不准出声。他就这样献出自己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时年24岁。

贵阳市环城北路林青同志就义处石碑 | 资料图

龙大道,又名康庄,字坦之,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锦屏县一个木商家庭。1922年龙大道考入上海大学,在此期间,他不断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龙大道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被选派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龙大道学成回国到达上海时,正是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不久,大革命形势逐渐高涨的时刻,龙大道加入到了工人运动中。1927年1月,龙大道任上海总工会主席团成员、上海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参与上海总工会武装起义,并带领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之后,他被通缉、被捕,甚至被枪击,都没能让他产生分毫畏惧。

1927年3月20日,龙大道代表总工会出席闸北五十万市民大会,并在会上作演讲。图片由锦屏县档案馆提供

1930年1月,龙大道调任上海总工会秘书长。1931年1月17日,龙大道和一些党的重要干部进行秘密集会时,由于叛徒出卖而被逮捕。狱中他被用尽酷刑,仍不屈服,2月7日,包含他在内的二十四位革命者被反动派秘密杀害,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牺牲时,龙大道还不满30岁。

“身在牢房志更强,抛头碎骨气昂扬;乌云总有一日散,共庆东方出大阳。”龙大道在牢房中留下的这番话就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冰冷的铁窗能够关住共产党人的身体,却关不住高尚的灵魂。

1896年6月25日,周逸群出生在贵州铜仁一个富裕家庭,5岁时父母双亡,由族叔周自炳抚养长大。1919年春,周逸群远赴日本求学,1924年10月,周逸群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11月,经鲁易和吴明(陈公培)两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合影,前排左起第五人为周逸群 | 铜仁周逸群纪念馆提供

“今日宏愿酬,一生交给党,斗志昂扬,愿为工农革命,洒热血一腔”。这是周逸群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工作,矢志不渝践行着自己的革命初心。

1927年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两大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公开叛变革命。周逸群所在的第二十军接到党中央指示,迅速到南昌集中,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任命当时还不是中共党员的贺龙为起义总指挥,周逸群协助贺龙制定了起义的行动计划。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之后,周逸群带领部队与敌人灵活周旋,并与贺龙共同领导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返回江北汇报工作遭敌人伏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

这是在周逸群烈士陈列馆里展示的一座雕像,展现的是周逸群介绍周恩来与贺龙认识的场景

作为贺龙的入党介绍人,他被贺龙评价为:“他像一滴红水落到缸里,正在逐渐扩散,改变着部队的颜色。”周逸群身上散发的革命理想光辉在当时感染着周围的同袍,也感染着如今的我们,以信念感染他人,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力量。

周逸群烈士陈列馆南昌起义展厅

冷少农,原名冷肇隆,1900年出生于贵州省瓮安县冷家堡一户清寒农家,青年时期就读于贵州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在校期间接触到大量共产主义著作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将自己的名字“肇隆”改为“少农”,立志要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事业贡献自己一生。

1925年,冷少农告别母亲妻儿,只身赴广州投身革命。他到达广州即投考黄埔军校,被安排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当时该校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冷少农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革命生涯。在黄埔军校期间,冷少农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冷少农随东路军部队北伐,转战数省。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实行“清党”,冷少农因没有暴露政治身份,在国民党军中潜伏下来。三次反围剿中,他数次冒死传出重要情报,为反围剿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身为共产党隐蔽战线革命先驱,冷少农送出的情报“一纸可抵百万兵”,但面对母亲“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指责,他只能怀着痛苦和感动交织的心情,给母亲写了这封5000字的长信,信中,他表明自己绝非“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不孝儿”:“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

1931年3月31日,冷少农写给母亲的信(部分)|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

除此之外,冷少农在1931年1月8日也给儿子写下了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和期盼。“我之爱你,是望你将来为一极平凡而有能力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项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这既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成长和发展的期望,更代表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对下一代寄予的厚望。

冷少农写给儿子的信

这是他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1932年6月9日,冷少农因叛徒出卖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享年33岁。

1897年6月16日,旷继勋出生在贵州思南县城横街(今安化街)。早年,旷继勋随友人入川参加保路军,投身民主革命。他机智勇敢,连立战功,短短几年就从普通士兵升任至旅长。1923年为抗击吴佩孚侵川和四川“讨贼之役”,旷继勋的部队划归于川军刘伯承麾下。在刘伯承的指引下,他对马列主义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而开启了他追求进步的历程。

1926年,旷继勋经秦青川、王文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作为总指挥率领红军部队发动了蓬溪起义,建立了蓬溪县苏维埃政府,这是四川省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起义是一次震惊全川的武装革命活动,打破了大革命失败后四川白色恐怖的危局。

旷继勋带领全旅官兵在蓬溪县大石桥乡牛角沟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旗帜,宣布起义 | 四川蓬溪旷继勋纪念馆雕塑

1930年春,红六军在湖北监利成立,旷继勋被任命为红六军军长。上任后,他带领红六军节节胜利,中共鄂西特委因此在1930年4月成立了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周逸群任主席。

1931年1月中旬,红十五军、红一军合编为红四军,旷继勋任军长。1933年6月,旷继勋率领红四军第十二师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为粉碎川军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三路围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令人痛心的是,大战之后时隔不到两个月,旷继勋就被张国焘秘密杀害于四川通江县洪口场,年仅36岁。

周达文画像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周达文,原名周达定,1903年出生于贵州省镇远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周达文已成为贵州爱国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骨干。1920年,17岁的周达文随家人从镇远搬到北京,同年10月出席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堪称是当时全国学生运动、青年运动的杰出代表。经过三年的锻炼和考验,1923年,经李大钊、范鸿劼介绍,周达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京大学红楼——周达文1920年10月出席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的地方 | 周达文故居纪念馆提供

1924年,他乘船北上,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简称“东大“)。之后他一直在苏联工作,虽然身居赤都莫斯科,周达文却时刻关注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近况和前景。就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国际形势等问题,他写信向斯大林求教。1927年4月,斯大林给周达文回了信,这让他成为少数几个与斯大林有过直接通信的共产党人之一。同年五月,斯大林专门就中国革命和国际形势问题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发表了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演讲,周达文作了出色的现场同声翻译。

斯大林《给邱贡诺夫的信》,邱共诺夫即是周达文的俄文名 | 周达文故居纪念馆提供

然而随着苏联共产党党内斗争愈发激烈,中国留学生也被卷入了这一政治漩涡,在同学中很有威望的周达文等人,反对王明的宗派集团和“左”倾路线,遭到王明宗派集团的忌恨,被扣上“托洛茨基分子”的帽子,送到了远东边疆区伯力。人可以被放逐,赤胆忠心却不会改变。在伯力,周达文任总编辑出版的《工人之路》,成为苏联最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也成为推动当地革命事业的一面旗帜。

周达文主编的《工人之路》报(联共边疆党委及边疆职工苏维埃机关报,隔日出版)

1938年4月13日,周达文含冤牺牲,年仅35岁。1958年,苏联为周达文平反昭雪。1987年,中共中央为周达文平反,恢复荣誉。

也许,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曾有多少赤子忠魂为了祖国和人民无悔地献出他们的生命。他们中很多人可能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正是这些无数的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宁静与和平。

回首99年,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到掌握全国政权,从执政中国到领航复兴,绝不是偶然,而是初心和使命的力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展望未来,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忘初心,将初心变为恒心,牢记使命,把使命视作生命。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更加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立潮头、接续奋斗,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