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的致命谎言:鲜艳才有毒?白色没有毒?

2025-08-12 14:35

老百姓常说:“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白色的蘑菇没毒”,这个流传甚广的“颜色警告”,其实是一个危险陷阱。它让我们在采撷自然的馈赠时,可能付出惨痛的金钱和生命代价。据专家研判,贵州省有多种白色的野生毒蘑菇!近年在遵义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发生多起白色毒蘑菇(致命鹅膏、假淡红鹅膏、欧式鹅膏)引起的严重中毒伤亡事件。下面重点介绍老百姓在贵州易于采摘和常见的几个鹅膏菌种类:

什么是鹅膏菌?

鹅膏菌可简单理解为从“鹅蛋”里面长出来的蘑菇(如下图),随着蘑菇生长发育,菌柄伸长后“打开伞”,顶部形成菌盖,“鹅蛋壳”被菌柄突破后围在菌柄底端,形成菌托;菌盖“开伞”较大后,覆盖在菌盖背面菌褶上的一层膜质脱落形成菌环。通常有类似“雨伞状”的蘑菇,带有菌盖、菌环和菌托(“鹅膏菌三要素”),大部分属于鹅膏菌;菌托是识别鹅膏菌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菌托有像“脚穿靴”一样的杯状,也有“脚肿大”一样的杵状,形状不一,要认真观察。

白色有毒的鹅膏菌有哪些呢?

白色肝损型鹅膏菌

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菌盖白色,边缘平滑无沟纹,菌柄纤细,基部膨大呈球状,菌环薄膜状如“白裙”,菌托杯状如“白靴”。

假淡红鹅膏(Amanita subpallidorosea):菌盖白色,中央略凸起,呈粉色至肉色,边缘近白色,无条纹,部分标本全白,菌柄近圆柱形,基部有杯状菌托,菌环薄膜状。

致命鹅膏和假淡红鹅膏是我省较为常见的两种白色毒蘑菇,都具有“头上带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的鹅膏菌典型特征,并且通体呈白色,遇到这类不管是纯白或白中带黄、带灰、带红,非专业人士应当远离,做到不采不买不食。值得注意的是,菌环在鹅膏菌的生长过程中极易脱落或菌盖未展开时无法观察到,但是有菌托的伞菌类,不建议未经专业人士鉴定后直接食用。

误食致命鹅膏、假淡红鹅膏主要靶器官为肝脏,两者均含有鹅膏肽类毒素。

鹅膏毒肽为迟发毒性,误食含鹅膏毒肽的蘑菇后大概在2至3天会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严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通常含鹅膏肽类毒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从进食到感觉不适的这一段时期)较长,一般为6-24小时。初期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随后进入“假愈期”(中毒者感觉症状缓解,看似康复),但实际毒素正在破坏肝脏,因此明确是否有食用鹅膏菌或含鹅膏毒肽类毒蘑菇,是中毒前期救治非常关键的信息。

白色肾损型鹅膏菌

欧式鹅膏(Amanita oberwinklerana):菌盖白色,扁平,中央有时米黄色,光滑,边缘无沟纹或老时偶有不明显沟纹,菌柄白色,上有白色反卷纤毛状鳞片,基部膨大呈萝卜状,杯状菌托,白色菌环。

异味鹅膏(Amanita kotohiraensis):菌盖白色,有时中部奶油色,常有易脱落的成块絮状物,边缘无棱纹;菌肉白色,有刺鼻的气味,菌柄白色,上有白色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状,疣状菌托,白色菌环。

欧氏鹅膏、异味鹅膏主要靶器官为肾脏。

误食到肝肾损害一般为1至4天,潜伏期8至12小时,开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恶心、呕吐),后出现少尿或无尿等症状,血液中肌酐、尿素氨升高,肾功能损害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

误食毒蘑菇怎么及早发现?

在食用野生蘑菇前要“拍个照、留个菌”,食用后有较长的潜伏期(食用后6小时左右,至少大于2小时)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当第一时间怀疑食用的是剧毒蘑菇,应立即自行催吐并前往大型医院就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并且特别提醒不要食用杂菌,因为杂菌中有时掺杂着潜伏期较短的非剧毒类的毒蘑菇,容易误导疾控机构和医生的准确判断,从而影响精准对症救治。

怎么预防严重的蘑菇中毒伤亡事件?

分析近年来疾控系统蘑菇中毒监测数据,蘑菇中毒后及时开展黄金24小时救治是避免引起死亡的有效措施。发现误食毒蘑菇后,立马采取洗胃、导泄等措施,选择大型综合医院进行就医。同时,对于弱势群体(老人、儿童、重大疾病患者)均不建议食用野生菌或杂菌,这类人群一旦蘑菇中毒,极易引起严重的中毒死亡事件。

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是预防中毒的最有效途径!

来源: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 吴安忠 周倩倩 左佩佩

封面图为AI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