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来啦,不可错过跟鼠有关的历史文物!

2020-01-26 14:23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迎来鼠年,在此先祝大家鼠年万事如意!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和鼠相关的历史文物。

与鼠相关的文物,个人认为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圆明园的鼠首了。鼠首铜像,原属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十二个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于海外140多年。

2013年6月28日,漂泊百年后,圆明园鼠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兽首首次以无偿捐赠方式回归。

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西安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是唐代陶俑,高约36.5~42.5厘米不等,人身兽首。

青瓷鼠、牛、猴俑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鼠、牛、猴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2009年西安咸阳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

这套十二生肖俑于200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时出土,是唐代泥质红陶十二生肖俑,墓是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俑为十二件,高约25厘米不等。

明刻五鼠闹东京

《五鼠闹东京传》民间收藏

此书为明代文萃堂所刻上图下文本《五鼠闹东京传》,观其纸墨及刊书风气,可定为约明万历间建阳书坊所雕。流传极罕,孙殿起《中国通俗小说目录》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皆未著录。为海内孤本。全书共有八十二幅插图。惜卷二不到尾。

西周玉鼠

西周玉鼠,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

此文物为西周文物,长2.6厘米、宽0.9厘米、高1.2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圆雕。伏卧状,背部拱起,曲爪附地,圆眼微凸,阴线刻出头、足,短尾,身饰卷云纹。双爪间有一斜穿孔。

唐代木板画《鼠神图》

唐代木板画《鼠神图》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狭长的木板上,画着一副唐代古画,就是日后名震一时的《鼠神图》。画面中有一个鼠头半身神像,头戴王冠,背有椭圆形光环,坐在两个侍者之间,神态安详。由于这幅《鼠神图》出土于丹丹乌里克的一座寺庙遗址中,证实唐代时期西域确实存在鼠神崇拜。这件文物证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鼠国”和“鼠王”的记载确凿无误。《西游记》中的老鼠精原型从此有了明确归属。

明宣宗三鼠图轴

明宣宗 朱瞻基《荔鼠图》

明宣宗三鼠图生动描绘了老鼠吃荔枝的过程。明宣宗朱瞻基最早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老鼠之美感的艺术家。由于老鼠一胎多子,苦瓜等果实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因此将它们作为繁育能力最强的动物和植物,也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三鼠图轴画于明宣德二年,盼望生子多年的朱瞻基终于得了第一个儿子朱祁钰,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瞻基画此图正是为了记录他得子的最幸福的一年。

宋末元初《黠鼠图》宋末元初钱选《黠鼠图》

宋末元初的钱选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他的画大多笔势细腻,却又显得质朴和稚趣。他画的《黠鼠图》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件画鼠作品。画中的老鼠正在偷食瓜果,每个老鼠的形态不一,笔触细腻,老鼠的狡黠形象跃于纸上。

八大山人《瓜鼠图》

八大山人《瓜鼠图》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八大山人《瓜鼠图 》画的是一只小老鼠目光炯炯有神的踞于硕大痴肥的冬瓜上,八大妙笔生辉,小鼠与冬瓜表现得逗趣可爱。画家纯以墨色渍染出老鼠身体与长尾,然后细笔短线勾出下腹与左耳、鼻尖,率意随性之至,虽是小品,仍显画家过人天分。

在古代,鼠虽然是十二生肖之首,但鼠的形象并不是太好,想想与之相关的词语就知道“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了,比如“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鼠辈”等等,多是贬义词,故人们在日常中对于鼠的图像使用得特别少,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是很多人怕老鼠、恨老鼠的。鼠只是在与生肖相关的文物中出现得比较多。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