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方县名的由来,原来是......
毕节市大方县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长河中
曾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大方曾经叫大定
历史上的大定可不简单
现在的毕节市所辖的县市区中
当年也大多属于大定管辖
贵州鸭池河以西的广大区域
历史上被称为水西
水西地区从蜀汉时期
就由彝族阿哲家族(明初赐安姓)统治
代代相传共延续了1400多年
黎万钊 摄
明朝建国之初,管辖水西地区的顺元宣抚使霭翠(也就是奢香夫人的丈夫)归附明朝,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贵州宣抚司。次年,升为宣慰司,霭翠为贵州宣慰使,治所在贵阳,主要管辖水西、水东地区。
传至安贵荣做宣慰使时,被允许“以印授宣慰同知”,宣慰使就可以经常回水西巡察,后常居水西,其实际治所已经在水西了。
明末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乱,攻占重庆、遵义,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诱挟宣慰使安位响应,攻占毕节、安顺、贵阳及云南宣威,杀死贵州巡抚王三善。明王朝调聚川、滇、黔大兵进军水西,奢崇明、安邦彦战死,安位因年幼得免,被迫献鸭池河以东的水东六目归降。明遂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仍以安位为宣慰使,辖12则溪,并规定其不得干预军民两政,安氏辖区和势力大为缩小。
1634年,安位死后,无子继承,当地的其他土司争袭不成,纷纷献地请朝廷派官员来管理。明崇祯八年(1635年),时任贵州总督朱燮元遣副将方国安戍兵镇守,改则溪为州。方国安开始修筑大方城。《大方县志》曾记载大方之名出于此,其实这是错误的,早在此前,大方之名就已存在。
1634年,安位死后,无子继承,当地的其他土司争袭不成,纷纷献地请朝廷派官员来管理。明崇祯八年(1635年),时任贵州总督朱燮元遣副将方国安戍兵镇守,改则溪为州。方国安开始修筑大方城。《大方县志》曾记载大方之名出于此,其实这是错误的,早在此前,大方之名就已存在。
1683年11月改黔西府、平远府为州,隶属大定府管辖。1687年,改大定府为州,隶属威宁府管辖,贵西道移驻大定。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水西宣慰使安圣祖死后无子嗣,结束了土官统治。
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恢复大定府,降威宁为州,与平远州、黔西州、毕节县同属大定府管辖。1733年,设置水城厅,隶属大定府。至此,大定府辖3州1厅1县。
民国3年(1914年),废除府治,设大定县,隶属贵州省黔西道。1935年,大定县隶属贵州省第四督察专员公署。1941年,增置纳雍、金沙等县,大定县划出六、七两个区、32个联保归纳雍县,安洛河以东5个联保归金沙县。1949年后,大定县隶属毕节专员公署。
1958年2月
经国务院批准
大定县更名大方县
2011年底
毕节地区撤地建市
大方县属于毕节市下辖县
从1666年改名大定
至1958年恢复大方县名
前后历经近300年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