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退役军人奋斗榜样】黄炳翔:一位“兵支书” 带火一个村

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2025-04-29 08:20

从贵阳市区出发,驱车1小时到达久长高速收费站,行驶不到6公里,只见青山叠翠,绿水悠悠,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口的彩色骏马雕塑栩栩如生。

这里是修文县城东北部的普陀村。

行走在村里,仿佛在逛艺术馆,处处透着“文艺范”。一座橙黄相间的建筑内,阳明心学、少数民族文化及生肖主题雕塑错落陈列,展区的一楼到五楼,都布置有各种雕塑作品和工艺作品,现已成为普陀村文旅融合的标志性景观。

这个由村集体经济参股的文创艺术孵化中心创办于2020年,村集体每年按照投入资金6%参与分红,首批入驻了涉及绘画、陶艺、雕塑等10余家机构,成为贵州省工业美术协会、贵州省陶瓷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的研学基地。

“除贵阳本地及周边地区外,还吸引了来自湖南、四川、广东等省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该村文创艺术孵化中心负责人冯小林介绍,截至目前展区已累计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二楼是乡村艺术民宿,设有33间客房及多功能会议室,向游客提供陶艺研学、乡村旅居服务。这样的民宿,村子里有3家。

“随着天气渐热,来避暑游客比较多,4月已接待2000余人次。”老板娘姜晓晴正忙着张罗午饭,民宿是去年才开始办的,小半年时间,这里成为小有名气的避暑好去处。

近年来,当地依托优厚生态资源,创新思路,以“文创之乡·宜居普陀”为规划定位,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不曾想,过去的普陀村,村集体经济为负数,环境脏乱、人心涣散,村里公共设施多年没钱改善。

村子的发展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退役军人黄炳翔担任普陀村党支部书记。

黄炳翔带头成立合作社,鼓励农户种植茄子、辣椒等经济效益较好的蔬菜,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同时与省内外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以订单式农业为农户的销售提供保障。

山下菜园坡上果,园中养畜农旅合。普陀村已经形成800亩猕猴桃、酥李、蔬菜为主打的“田园乡村产业带”,同时,发展体验种植、观光种植,建成了农事体验园、百亩油葵种植观赏园,依托辣椒面加工零售,形成了“马辣”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品牌。

2021年,普陀村种植的百亩油葵花海面临“盛放难留客”的困境——花期日均千人的客流量,却因基础设施薄弱未能转化为持续效益。

于是,黄炳翔带领村民开始系统性改造:争取专项资金实施污水管网改造、产业路修建等基建项目。

现在村里3公里长的灌溉沟渠变身生态景观带,18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5个村民小组,生活污水妥善集中处理。村监督委员会主任王军说,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和“红黑榜”等制度,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治理,“过去杂物乱堆的院坝,现在都改造成了小花园。”

黄炳翔对村子发展有思路,大伙信得过他,愿意跟着他干。

他利用村里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借力阳明文化底蕴,建起文创孵化中心,引入艺术家工作室、陶艺工坊等文创项目,将文艺雕塑、文创景观改造成特色民宿,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盘活闲置土地、闲置农房,开发多元素的特色产业,让美景吸引人,体验留下人。

“节假日期间,我们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和外地游客参与,村民摆摊设点赚了20多万元。”驻村干部石通宏介绍。

当地村民感慨道:“不仅腰包鼓了,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好,过去的穷山村也有了‘艺术范’。”

如何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是黄炳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5月,村里推行了“一网统管”治理工作,网格员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通过24小时在线响应、上门办理民生事项,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治理效能的提升。

这几年,普陀村被列为贵阳市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贵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贵阳市第一批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

漫步村中,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与创意雕塑相映成趣。“我们要做‘小而美’的精品。”64岁的黄炳翔谋划着差异化发展:面向年轻人设计艺术露营基地,为中老年群体定制避暑康养、农家体验。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9400元,较2008年增长6倍多。

正如黄炳翔所说:“乡村振兴既要装满‘粮袋子’,也要让田野生长出诗意的希望。”

黄炳翔的故事是我省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兵支书”是贵州深化拓展退役军人作用发挥工作机制,打造“兵+X”退役军人作用发挥特色模式之一,目前全省9280名“兵支书”在完善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