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贞丰之一 坡扪战斗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艰难险阻来到贵州。1935年4月16日至23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央军委纵队及一、三、五军团先后到达北盘江东岸贞丰县境界,分别从坝草、白层、者坪三个渡口,架设浮桥,渡过北盘江进入贞丰.....
红军长征过贞丰之一
坡扪战斗
贞丰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曹艳: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贵州省贞丰县白层镇坡扪渡口。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贞丰县境内的。今天,我们看到河面水流平静。然而,当年这里却是沟壑纵深、水流湍急,但红军克服种种困难,顺利渡过北盘江进入贞丰县境内,打响了在贞丰的第一场战斗--坡扪战斗。
1935年4月10日至15日,在绕过贵阳,连克惠水、长顺、镇宁和紫云县城后,担任先遣任务的中央红军第三军团第十一团官兵,在团长邓国清、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政治处主任王平的率领下,奉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和政委杨尚昆电令,于4月16日11时到达北盘江东岸的坝草渡口,涉水渡江、占领坡扪制高点、阻击来犯之敌100多人;同时,在坡们和坝草两地群众的帮助下架设浮桥,迎接后续大部队顺利过江;并先后兵分两路,控制下游白层渡口和上游花江铁索桥。当年红军在坡扪的战斗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贞丰县白层镇坡扪村村民韦修辉(70岁):
当年红军从坝草大树脚跟着路到河边,我们坡扪老老少少,扛的扛囤萝,拆的拆门板到河边迎接红军,囤萝里面装石头,门板搭在上面,接待(迎接)红军过河,红军就跟着这个路上去到我们坡扪寨子。
吴剑平师常和笙团赵孟权营会同白层区区长万卓夫率领的民团百余人紧急向坡扪增援,企图占领坡们制高点,阻击红军渡江。
贞丰县白层镇坡扪村村民韦修辉(70岁):
红军驻扎我们坡扪村,他们在这点成立一个临时指挥部,国民党从毛山过来跟着这个路上来,红军在这点打死一个国民党的连长,死在这个地方,后来又打死几个兵,打这个仗他们国民党已经战败,已经逃走,红军在我们坡扪住了三天三夜,就往贞丰方向走了。
从坝桥出发的敌军接近坡扪时,遭到先行占领坡扪寨子制高点的红十一团侦察排和第三营居高临下的炮火迎击,伤亡惨重,残余之敌溃不成军。红军乘胜追击,一直将敌军追到七里以外的白层坝桥、茅山一带,为架设浮桥迎接主力部队过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贞丰县党史办刘德仁:
1935年4月17日,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在控制坡扪制高点和顺利架设坝草至坡扪浮桥后,按照三军团首长命令兵分两路,第一营在团参谋长蓝国清和营长田维杨(根据《中国共产党贞丰县历史》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智取白层渡口》记载,田维杨为红三军团第十一团一营营长)带领下,沿北盘江东岸南下控制白层渡口,并架设浮桥;二、三营则在政委张爱萍、政治处主任王平带领下,顺北盘江西岸,翻山越岭北上占领平街,并控制花江铁索桥西岸,牵制关岭、安顺一线来犯之敌。4月18日,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主力从坡扪渡口顺利渡江,十一团也胜利完成了占领坡扪和迎接主力部队过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