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对尖叫的“熊孩子”额外收费,网友又吵起来了

人民日报 | 2019-05-09 11:08

一则#咖啡店对孩子收尖叫费#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论,很多网友对此“拍手叫好”,认为应该“大规模推广”,也有人认为规定“太苛刻”,这样的店“应该抵制”。其实在指责“熊孩子”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背后“熊家长”的不良影响。

近日,一家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白麋咖啡厅(The White Moose Café)在脸书上贴文表示,“我们决定针对在餐厅尖叫的小孩,多收取15%尖叫费,以维护全体员工与客人的权益。如果我们发现您未能制止小孩尖叫,15%额外费用将自动增加在您的帐单中,每增加一名小孩多收10%”。店家还表示,孩子的上限是4人,超过4名小孩,全家将会被请出该咖啡厅。

公告一出,众多网友纷纷在下面留言表示支持。消息传到中国的社交平台后,也有网友纷纷留言讲述了自己类似的遭遇,并希望类似的政策在公共场所推广。还有人说15%太少了,建议提高到50%……

餐厅拒绝“熊孩子”后营业额反增长

事实上,向“熊孩子”说不的餐厅不在少数。今年3月份,德国汉堡一家咖啡厅的店主就明确表示“不想看见6岁以下的孩子出现在自己的咖啡店里”。

2015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家餐厅宣布禁止7岁以下儿童入内,有家长表示再也不会踏入该餐厅半步。不过这家餐厅后来却创下了开业14年来最好的周末营业成绩,“人们在餐馆待得更久,也点了更多、更好的酒”,店主说。

美国纽约的意大利餐厅“LuqiQ”开业以来,始终禁止14岁以下的人进入。老板路易吉·夸塔表示,“来我的餐厅的人多数是上班族,他们工作了一天,想安静地享受一杯马提尼或一瓶红酒,不希望被尖叫和哭声环绕。”

“高档餐厅无需刻意告知顾客不能带孩子前去,这是常识。”芝加哥《美味》杂志执行主编海伦·罗斯那说,“就像不需要特意说明进高档餐厅要穿裤子一样。”

“熊孩子”的背后是“熊家长”

去年年初,在一架从德国飞往美国、时间长达八小时的航班上,一个三岁孩子不停闹腾,发出“魔鬼般的嘶吼”,而他的妈妈,就坐在一旁干看着,什么都不管。

七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的妈妈自始至终也只是对孩子小声地说了一句:“宝贝你冷静一下”。

哭闹的小孩让人十分心烦,但对孩子不加约束的家长其实更令人讨厌。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本·博布杰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场所表现得像个小混蛋,你还不闻不问,那你就是老混蛋。”正是这些“不作为”的家长拖了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后腿。

“他还是个孩子!”“孩子还小,懂什么?”……不少熊孩子家长在受到指责时总会表现得好像自己才是受害者,而这些则他们挂在嘴边的“反击”。

去年,中国青年报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知耻之心不该被忽视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孩子的品行出现问题,病根显然在大人身上。如今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存在一个误区: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却忽视了应该有的知耻心。

“知耻”就是有羞耻感,知道难为情、不好意思。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人之为人的“四端”之一端(另外三端是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恶之心”,就不能称为人,也就是“非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立国说,“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但解放天性的前提应该是不打扰他人。很多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犯罪的共通点都是,小时候没有人对其危害公德的行为进行制止,从而导致他们慢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李立国认为,孩子既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家长从小就需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给他们引导和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