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新店镇:以 “两清两改两治理” 为抓手 “高墙变矮墙” 实现乡村 “一聚、二破、三转变”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5-08-29 14:23

今年以来,清镇市新店镇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与农村“五治”有机结合,以“清理残垣断壁”为切入点,探索创新“高墙变矮墙”模式实现乡村“一聚、二破、三转变”(即凝聚民心;破除安全隐患难点及群众担忧痛点;转变村庄落后风貌、村民固有观念、庭院低效现状)推动乡村面貌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焕变。

一、聚焦“拆什么”,凝聚共识,群众“一旁看”变“一起干”。

坚持群众是主体的原则,聚焦破旧危房、废弃圈舍、残墙断壁、乱搭乱建,将思想动员和力量整合作为突破口,持续引导群众主动投身清理残垣断壁中来。一是云端宣传聚民心。通过“红色之乡、美丽新店”公众号、微信群、村广播等载体,开设“最美庭院展栏”专栏,高频开展政策宣讲解读,转发整治效果对比图。二是坝坝会上讲政策。以“相约星期三·村民坝坝会”为载体,建立3+11坝坝会工作机制,村支“两委”化身“政策翻译官”,动员村民共商共建,合力推进残垣断壁清理工作。三是党员示范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支部主战、党员示范”三级体系,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自身或亲属的闲置危房、断墙拆起,用行动打消顾虑,用“党员干部先拆”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动员令。截至目前,组织召开坝坝会200余次,转发相关信息及入户宣传1000余次,发放倡议书3500余份,发布宣传信息20余条,制作宣传短视频2个,推送新闻媒体报道10余篇,推出“最美庭院卫生家庭展栏”10期。

 

二、聚焦“怎么拆”,精准施策,群众“堵心事”变“舒心事”。

按照有用有价值、有用无价值,无用有价值、无用无价值的原则进行分类施策,创新推行“高墙变矮墙”改造行动。针对“坝坝会”上收集的民情:群众有的担心旧房拆除后土地性质改变导致再建房难,有的老旧房有堆放农具杂物需求,有的因子女外出务工依靠自己无法拆除,从群众意愿和需求出发,分类建立“群众自主拆+村级协助拆+镇级集中拆”闭环机制,进一步破除安全隐患难点及群众担忧痛点。一是群众自主拆。坚持群众主体地位,针对有能力有条件自行处理且权属清晰的破旧危房等,通过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机制鼓励农户自行拆除。二是村级协助拆。针对老弱病残等无能力处理的特殊群体,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由村级组织村组干部、志愿者、村级公岗人员和护林员等形成合力帮忙拆。三是镇级集中拆。针对农户、村级无法拆除的农房,由村级上报镇级统一处理,通过整合资金引入专业队伍,对拆除难度大的残垣断壁进行机械化拆除。截至目前,已拆除清理96处。

三、聚焦“拆得好”,盘活资源,群众“荒芜地”变“生机园”。

聚焦资源盘活、提升效益两个关键,深挖“边角料”价值,积极推进“三小园”和美丽庭院建设,切实推动清理残垣断壁的“后半篇文章”。一是“硬资源”变废为宝降成本。针对拆除后低于0.5米、无用有价值且无安全隐患的墙体、老旧房,按照农户意愿,因地制宜进行二次创作,巧用拆除的青瓦片、小木头、陶罐等废旧材料,通过创意改造“变废为宝”打造别致的路边围栏、农具摆放墙、杂物存放间等,达到“微更新、精提升”的双重效果。二是“软价值”文化赋能提气质。针对拆除后高于1米、风貌不佳、质量尚可的砖房、陈旧农房,采用“加法”装饰,在不破坏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文化、科学知识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重点对墙体立面材料、色彩等进行改造,将“破旧农房”转化为“村庄宣传栏”。三是“闲角落”因地制宜增效益。针对全部拆除的农房、墙体,立足“减荒废、增效能”原则,见缝插绿发展“庭院经济”,发动农户对已拆除的闲置地复垦复绿,引导农户充分利用边角地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因地制宜发展果蔬种植、花卉培育,变“闲角落”为“增收园”和“景观点”,切实推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截至目前,改造成“四园”3处、加固修缮改造5处、装饰美化10余处。

来源:清镇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