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实践 贵州大学园艺学子服务韭黄产业
7月25日,为响应学校号召,锻炼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贵州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开阳萤火虫队来到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大木村是贵阳市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主要以猕猴桃、韭黄作为主导产业,按照“农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方式,引进贵州两山民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204户696人种植韭黄512亩,企业种植448亩。
实践队员们走向韭黄种植基地
在韭黄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大木村韭黄种植基地,察看田间的韭黄种植情况,并与基地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询问了韭黄产业发展情况。
韭黄基地负责人给队员们讲解韭黄基地的种植技术情况
烈日炎炎下,实践队员们在田间地头认真聆听了基地负责人介绍韭黄基地的种植现状。据介绍,自2022年1月实施韭黄产业建设项目以来,截至目前已投入640余万元,预计每年可收三茬、产量2160吨,可实现840万元收入,今年10月份可收第一茬,带动农户135户425人增收。下一步将由村集体建设韭黄清洗分拣中心、冷库等配套设施,动员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种植或承包管理,大力发展韭黄产业,把韭黄产业做大做强,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队员们走访韭黄种植户
实践队员们还走访了大木村的韭黄种植农户,了解韭黄种植模式、村民参与模式、计划成熟上市时间等相关内容。
在田间给农户开展韭黄种植技术培训
7月27日-7月29日,实践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大木村村民开展韭黄种植技术培训,并从中学习了关于韭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韭黄品种选择与地块选择、播种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采后处理等内容,并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操作培训。
在韭菜地里讲述田间及时除草的重要性
通过田间实践,实践队员们分析了目前韭黄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土壤问题,大木村韭黄基地的土壤耕层浅、石块多、土壤板结、肥力水平低,不利于韭黄生长;二是韭黄种植技术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农户缺乏种植经验,基地负责人难以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三是韭黄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农户尚未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发展的概念。
韭黄种植基地石块多耕作层浅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把书本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韭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了解到韭黄种植过程中优质、高抗、分蘖能力强、直立性好的韭黄品种选择、土壤改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了目前韭黄基地的主栽品种、新型土壤改良技术、田间杂草防控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禁用除草剂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内容,为日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队员们田间除草照片集锦
通过前期的调研和学习总结,实践队员们顶着高温和烈日开始了韭黄基地的实践服务工作,先后到韭黄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地块、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农户韭黄种植基地开展田间除草、新品种田间农艺性状表现观察记载、控草膜效果观察等工作,队员们挥汗如雨,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但看到自己辛苦过后的田间劳动成果,汗水与泥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队员们除草后的劳动成果
这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根据自己的亲身所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对大木村的韭黄产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肩负的使命和担当。大家纷纷表示,作为当代的园艺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生产实践,应把自己所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寻找努力奋进的方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