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千风万雨都过尽 依旧东南第一山(一)》
著名数学家秦元勋是贵州唯一一个参加中国"两弹"设计、爆炸成功的科学家。
作者:涤之、张锁春
“抗日战争将大批的学校搬到大后方,我读完高中一年级,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就搬到贵阳,我就跳班考入中大实中。中学还未上完,浙江大学一年级又搬到贵阳的青岩镇,我又跳级考进浙大。所以我就兼有‘硬汉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是我一生中得以对付各种挑战的基础,应当感谢贵州人民,也应当感谢中大实中和浙江大学的老师们的辛勤培养,永远不忘。”
——摘自秦元勋 《我和贵州的小故事》
弱冠哈佛求学去
一
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中华南路东侧的醒狮路,是旧时贵阳清军粮储兵备道署,因此得名“粮道巷”。 粮储署大门口有一个身高一丈多的石狮子,清廷倒台后,粮道巷被改名为“独狮子”,抗战时期又易称“醒狮路”,以示睡狮已醒之意,此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民国”十二年2月13日,秦元勋就出生在当时的“独狮子”一个名叫秦学仁的商者之家。秦学仁读书不多,但生活教会了他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他总是尽可能让秦元勋兄弟姐妹六个孩子,都进学校读书。秦学仁对孩子们说:“我没有读过新学堂,但我愿意尽可能让你们读书;我没有什么家产留给你们,你们必须自己靠自己,成龙上天,成蛇钻草。”
父亲的这句话,影响了秦元勋一生。
秦元勋的母亲有着质朴的勤俭持家精神,同时亦有着男尊女卑的旧思想。母亲将女儿培养成女红、家务的能手,对儿子则持“君子不近庖厨”之祖训。所以,秦元勋终生不会洗衣做饭。
秦元勋四岁多开始就读于“独狮子”附近的“达德学校”幼稚班。自幼聪明过人,记忆力非凡的秦元勋,听哥哥姐姐们念书文,只要跟着念上几遍,就能全文照背,被当地人誉之为“神童”。
谁知,这个小神童进校不久就闯了祸。
1926年,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周西成,一心要把贵州建成独立王国,既拒绝与国民党合作,又仇视共产党。所以,当国民党派党务指导委员张道藩(贵州盘县人)来贵州发展党员时,周西成对张道藩说:
“贵州有700万人,你去准备700万张国民党党证,要入大家入,不入一个都不入。”
对共产党,周西成同样抗拒。周西成在知道了曾在达德学校教过书的王若飞在法国参加共产党活动的消息后,恼怒非常,专程到达德学校对师生训话。周西成说:“你们达德学校长期为共产党所操纵,传播邪恶思想,阴谋反对国家。现在,已经到了该改弦易辙的时候了。如今共产党已是四面楚歌,你们有谁愿意当共产党?”
台下一片静谧,空气似乎凝固了。正当周西成认为自己的训话已起到威慑作用之际,一个童稚的声音突然响起:“我愿意当共产党!”
师生们惊异地看见,坐在最前排的小朋友秦元勋站在座位前,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眼睛看着周西成。教习们慌了,周西成疾步走到秦元勋跟前问道:
“你说,是谁教你这样讲的?”
童稚秦元勋被周西成气势汹汹的样子吓蒙了,没有回答。一位教习赶忙上前解释:“长官,童言无忌,童言无忌。他还是个4岁的孩子呢!”
周西成脸色青紫,指着教习的鼻子骂道:“什么孩子不孩子的,还不是你们这些混蛋老师教出来的!”
当了解到这孩子的父亲是秦学仁时,周西成没有再问下去,气呼呼地离开了达德学校。原来,当年贵州军队支持蔡锷的滇军“讨袁运动”入川时,秦学仁还在黔军当军需官,见周西成急着赶部队,秦学仁就借了一匹马给讲武堂的同窗周西成,与周西成就有了“借马之谊”。周西成得势之后,秦学仁已经改行做生意去了,彼此亦没什么交集。虽然秦元勋没受到什么处分,但周西成还是以“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勾结共党、捣乱贵州”的罪名查封了达德学校,并将达德学校改名为“省立第二小学”。
秦元勋“我愿意当共产党”的事件偃息后,心有余悸的母亲还是将孩子们带到了在武汉做生意的父亲身边。秦元勋转学于汉口圣保罗教会学校,该校老师全是天主教徒。
秦元勋进校的第一天,老师宣布:“到了学年终结,谁考了第一名,就奖给谁一个洋娃娃。”
老师的许诺让秦元勋充满期待,因为他刚到武汉第一天,就看见路边摊上一个大洋娃娃对着他笑。秦元勋想要,可父亲说洋娃娃是有钱人家孩子玩的,我们家买不起。
秦元勋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洋娃娃。
学年结束,勤奋努力的秦元勋考得了第一。当满心欢喜的秦元勋等着老师给他发奖品洋娃娃时,老师却奖给他一部《圣经》。
啊!奖品不是洋娃娃!秦元勋的心一下子从天空掉进了冰窟窿。他抱着奖品《圣经》跑回家,扑在床上痛哭:老师怎么能骗人呢?
从没见过孩子如此伤心的父亲,只好给秦元勋买了一个洋娃娃。这年暑假,父亲买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给四个孩子自学,5岁的秦元勋先拿到《孟子》,没几天就背熟了,他又依次向姐姐、哥哥要其它3本来读。一个暑假下来,秦元勋将一部“四书”全背了下来。秋季开学,因为他执意不再去让他觉得屈辱的教会学校,父亲只好送他到吉州学校上课。
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讲究公平公正、疾恶如仇的小秦元勋,后来的成就与此是否有关不好臆撰,但据他长大后自称的兼有“硬汉精神”和“科学精神”之说,可窥一斑。
二
两年后,秦元勋随父母回到贵阳,周西成已战死,秦元勋又回到达德学校且跳了一级,插班读小学三年级。
1936年底,13岁的秦元勋在达德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
1937年夏,秦元勋考上了上海中学高中部。语文、英语都是九十多分,但数学只有七十多分。秦元勋很沮丧,他认为数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不能因为语文、英语考得好就忽视了数学。秦元勋责问自己,为什么数学没考好?从此,他对数学更有兴趣,竟然促使他向着数学家的路上飞跑。
然而,秦元勋还来不及进上海中学,日军的铁蹄就已入侵上海,秦元勋只得凭上海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了贵阳高中。
秦元勋家住醒狮路,离省立图书馆不远,课余之暇,秦元勋就游弋于书的海洋。他喜欢校长刘薰宇教授写的通俗读物《马先生谈数学》,作者深入浅出的铺叙,把深邃的数学化繁为简。秦元勋喜欢上了数学。于是,他探秘于《从算术到微积分》《代数方程论》《群论》等书籍。当他读到深涩难懂的、一时不容易理解的,就暂时放下,继续看别的书;一遍遍地反复琢磨,终获释疑。接着,他又通读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对数学的钟爱,让他一步步登堂入室了。连续两个学期,他都因考得总分第一而免交了学费。
1939年的2月4日,日本飞机对贵阳大十字的轰炸,炸毁了市中心醒狮路的秦家,家人虽无伤亡,但家产损毁殆尽。
为了学生们能继续上课,贵阳高中迁修文县,秦元勋无行李,没法随同下乡。正好国立中央大学实验中学由南京迁来贵阳马鞍山。当时,秦元勋只在贵阳高中读了一年,但他报考实验中学的成绩优良,被录取为二年级下学期的插班生。
实中师资力量很强,理科课程全是用英语教学。学生若主科一科加副科一科不及格的就要留级,考前三名的有奖学金。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数理化,中文、外语、史地,即便体、音、美也不忽视。在实中,秦元勋对两位老师印象特别深,一是英语老师陈鲸含先生,陈老师要求学生对课本强记硬背,考试时,他随便念出某课中的一两句,要学生接着往下背诵,方法有些特别,但是学生进步很快。加上别的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这对秦元勋来说,恰好夯实了英语基础。另一位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马遵庭,他对学生和蔼可亲,讲授得法。因为秦元勋喜欢数学,所以对数学特别用功。一次,马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试解一道立体几何的难题,复杂的步骤,纷繁的线条,老师一时也糊涂了,题解了一半,怎么也无法进行下去。见老师踟蹰,秦元勋沉着地走上讲台,帮老师把难题解了出来。马老师没想到秦元勋会有如此敏捷的思维能力,而那副从容不迫的态度,说明他是有一定实力的,不禁对他大加赞许。秦元勋此时才意识到自己或有失礼之举,但见老师不耻下问,对马老师更是尊敬有加。从此,师生俩亲密无间。这个跳半级的插班生,期末考试亦是名列前茅,成了实中搬到贵阳后第一个学期贵州籍学生考第一的实例。
秦元勋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还很喜爱游泳、打球。球虽打得不很好,但一上球场,则龙腾虎跃,认真对待,显示出他遇事执着的素质。一次,班上举行越野赛跑,由地处乌当的马鞍山出发,跑到水口寺,跑上观风台,再返回出发地。此赛,秦元勋获得了第一名。
在实中度过了勤奋的一个学期,秦元勋不仅考得了优良的成绩,连高三的全部课程他也自学完了。下一步怎么办呢?他向马老师请教:“老师,高三的课程我已经全部自学完了,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果按部就班在这里再读一年,徒然浪费时间;我想去考大学,但没有高中毕业文凭,不能去报名,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马老师十分赞赏这位得意门生,告诉他:“现在是战争时期,学校搬迁频繁,战区来的学生,即使读完了高中,或者还通过了考试,也有得不到文凭的。所以,大学招生允许同等学力、没有文凭的人报考,只要考试取得的成绩,能排列在被录取人数的前一半,就可以被录取。你成绩不错,不用犹豫,去报考大学吧!”
马老师的话给了秦元勋极大鼓舞。秦元勋报考了由杭州迁来贵州的浙江大学。
功夫不负苦心人。浙江大学录取新生放榜了,秦元勋是浙大数学系录取的考生成绩第一名。省政府为了嘉奖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了秦元勋公费上大学的优厚待遇。
1940年2月,贵阳的青岩古镇迎来了为躲避日机轰炸、从浙江辗转六个省、最后选中青岩驻足的浙大一年级新生,还招收了一些贵州当地的考生。秦元勋正是此时跳级考上了浙大的:“抗日战争将大批的学校搬到大后方,我读完高中一年级,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就搬到贵阳,我就跳级考入中大实中。中学还未上完,浙江大学一年级又搬到贵阳的青岩镇,我又跳级考进浙大。”若干年后,秦元勋先生在他的文章《我和贵州的一些小故事》里这样写道。
1940年10月,青岩浙大学生秦元勋,随校一起搬迁到了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继续学业。
在浙大,对秦元勋有较大影响的除了竺可桢校长外,还有外语系女教授德蒙特。德蒙特精通英法德俄4国语言,从二年级到四年级,秦元勋加大马力学习英法德日俄5种语言文字。大学努力学习外语的成果,为秦元勋后来在哈佛读博时,省下了至少1~2年的时间。
数学系的苏步青、陈建功、蒋硕民三位教授,亦对秦元勋的数学成绩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为年轻的学子打开了数学的宝库,为他今后的求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步青教授在三年级的几何课中讲了明可夫斯基几何和微分几何,对秦元勋后来在学习《相对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苏步青在四年级开设几何讨论班,分派给每一个学生学习一本课外读物,然后到讨论班去报告学习心得。分给秦元勋的是《复域几何学》,分给同学崔世英的是《拓扑学》,秦元勋不仅学完了《复域几何学》,还将同学崔世英的《拓扑学》借来看完了。这两门都是当时的新兴学科,对于秦元勋后来在哈佛写毕业论文起了很大的作用。
苏步青老师很喜欢这个贵州学生秦元勋,爱称他为“小孩儿”。
秦元勋先生的小儿子秦朝宇后来深情地回忆:1978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我爸爸(秦元勋)到上海探望我时,与爸爸一同去拜望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苏步青先生。一看见我们,苏老师高兴极了,大声喊他老伴:小孩儿带着小小孩儿来看我们喽!
1999年,秦元勋寄赠一张“全家福”给恩师苏步青先生,上书:“小孩儿,小孩儿的小孩儿,小孩儿的小孩儿的小孩儿拜望苏老祖爷爷。”师生情谊,溢于言表!
浙大学生秦元勋在数学上的天赋,掌握数学定理、计算方程的能力以及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竺可桢校长的赏识和高度评价。竺校长在日记中记载:
“1943年7月2日,星期五,遵义,晨雨,下午阴
阅本届毕业生共311人,其中女生25人。院别分别:文35人,理38,工178,农60,此外尚有师范44人。其中平均成绩在85 分以上者有:
85.4诸暨人 毛汉礼 史地
87.2贵阳人 秦元勋 数学
85.6鄞县人 郭本铣
90.0盐城人 邹兴国 物理
86.8闽侯人 叶祖游 化工
85.0新昌人 高德根 农经
共七人而已……
1943年7月11日,星期日,遵义,晨晴
……秦为贵阳人,本届毕业生中平均成绩最高之一,其人体格亦佳,而性温厚,洵难得之人才也。”
秦元勋读浙大数学系二年级时,蒋硕民先生讲授微分方程,秦元勋读三年级时即担任了蒋硕民先生教授教化工系二年级微分方程的助教。
物理系的王淦昌教授在物理系开一门国防科学课。其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国防科学是非常切合时宜的话题,所以,浙大的师生前往听讲者很多,秦元勋当然也在其中。后来秦元勋从美国学成归来进入中国科学院,后在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亦一直在当年浙江大学教授、九院副院长王淦昌先生的领导下工作。此是后话。
1943年,弱冠之年的秦元勋以优异的成绩从浙大毕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苏步青教授留秦元勋在浙江大学继续读研究生,秦元勋却希望参加国家的留学生考试。
那时,在贵州,报考出国留学的机会微乎其微,可这次的机会,对于秦元勋来说,真是天赐良机,来得太意外了——
1943年,中国抗战进入了第12个年头,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战役的伟大胜利,开始对德国法西斯进行战略反攻;日军在中国人民持久抗战中,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物力,导致士气低落,厌战情绪日增,国内经济也濒于破产。中国亦是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财政部宣布解除黄金买卖禁令后,陪都重庆评定的黄金价格是每两收进为法币10400元,售出为法币12400元。贵州的黑市,3000元法币才可换到1美元,而当时的官价外汇却是3元法币就可换到1美元。于是,一些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利用权势、不论学识、不经过任何考试,打着“自费留学”的招牌,纷纷拿了官价外汇,轻易就能到外国去镀金。官场上的营私舞弊,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纷纷向政府提出抗议,一致要求这种名为“自费”实为公费的留学待遇能够真正施及有真才实学的青年。迫于舆论的压力,政府不得不公开进行了一次“自费”留学考试。这对正困顿在毕业即失业阴影下的秦元勋来说,无异天上掉馅饼。秦元勋抓住了这次普通学生也可报考留学的机会,一鼓作气考了个当年全国留学生数学类第一名。竺可桢校长、苏步青教授等欣慰地向美国哈佛大学推荐了秦元勋。故此,秦元勋得到了进入哈佛深造的资格。
三
秦元勋于1944年10月启程离国。当时,中国还在被日本全面封锁,秦元勋只好走重庆到印度的航线。一上飞机,机长即宣布大家乘坐的这架飞机是民航机,没有武装,若遇上了日机只有投降,希望大家作好当俘虏的思想准备。如果有怕死的,现在可以下飞机。好在飞机安全到达了印度的加尔各答。秦元勋从加尔各答坐火车到了孟买。在孟买,秦元勋得了重病,只得进了孟买一家英国医院住院诊治。
秦元勋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医生护士认为他是流落异乡的中国流浪儿,比较忽视他。一天,一个英国医生来查病房,手里拿着一份印度报纸走到秦元勋的病床前,幽默地说:“小家伙,今天的报纸看了吗?”
“没有!”正在发高烧的秦元勋没好气地回答。
“那么,我念给你听吧,标题是中国完蛋了。说的是日军已经攻入贵州独山,贵阳成了真空,重庆也在大搬迁……”
“胡说!中国有广阔的土地,有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人民,中国决不会灭亡!”秦元勋大声喊道。
“哈哈!想不到你还是一个小小的爱国主义者哩,不过,中国土地再大,人口再多,也抵挡不住日本人的飞机大炮呀!”医生逗他。
“这纯是一种欺骗宣传!我国人民正在同日本帝国主义者浴血奋战,总有一天要把他们全部赶出国土去!”秦元勋据理力争。
“是呀,你小小的年纪就流落异国他乡,怎么能不感到痛苦呢?”医生看秦元勋这么激愤,遂正色道。
“不对!现实是可以由人来改变的。这次我到美国哈佛留学,正是为了增长学识,将来为祖国强大尽一分力量!”
“噢!”医生不仅赞叹,“你小小年纪,是出国留学去哈佛大学的?”
“没错!”秦元勋骄傲地点点头,“我在本国已读完大学,取得了理学士学位。这次是路过印度,我要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学习。和我一道来的同学都走了,我是因为生病才留在这里的。”
霎时,医生对秦元勋青眼有加。医生看见秦元勋的枕边有一本《微分几何》,亦问:“这书,你读得懂?”
秦元勋微笑回答:“这是我在大学校里读过的书,躺在病床上无聊,随便翻翻。”
医生又看见秦元勋的枕边还有一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禁惊叫起来:“呀!人家都称这本书为天书哩,你也读得懂?”秦元勋点了点头。
医生像是要故意考考他似的:“这天书,究竟写的什么,你能告诉我吗?”
秦元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相对论》的内容,简要地向医生做了介绍,医生连连点头,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你这位中国青年真是了不起,了不起啊!”
从那天起,这位“中国流浪儿”在印度的医院里得到了精心照料,很快就痊愈出院了。
秦元勋赶紧买船票,由孟买出海,几次有惊无险地绕过了太平洋战区的夏威夷等海岛,结束了近两个月的漫长航程,到达了美国。
1944年底,秦元勋进入了哈佛大学数学系学习。他一向都是勤奋求学的人,在孟买英国医院和医生争论的情景,更增强了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秦元勋强烈的求知欲和惊人的毅力,催督他分秒必争地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哈佛,秦元勋主攻主科数学(侧重拓扑学),副科物理(侧重理论物理),还利用暑假进修其他科目:1945年夏在哥伦比亚大学学过经济;1946年夏在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过管理课程。秦元勋在浙大时不仅数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学了几门外语,为他快速完成哈佛的学业,储备了优越的条件,也为他免修了课程中的两门外语,得以全力专攻数学。他先用两个学期读完硕士课程,1946年获得哈佛文学硕士学位,随即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哈佛规定,博士生要写两篇论文,一篇大论文(Major Thesis),由学生自选题目,不限时间;一篇小论文(Minor Thesis)由系里出题目,限一个月内交卷,主要是测定学生对于不熟悉的题目的快速掌握程度。秦元勋的大论文题目是“正规曲线簇及拟调和函数”,小论文题目是“关于氢原子的薛定锷方程”。
1947年秦元勋获得哈佛的哲学博士学位。取得两个学位,秦元勋仅花了5个学期,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他的这种速度,在哈佛校史上也是创纪录的。由于24岁的秦元勋个头矮小,又长了一张娃娃脸,得称谓“娃娃博士”。
秦元勋在哈佛学习期间,还广泛地接触一流学者;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有名的数学家伯克霍夫手下当过助教。导师邀请秦元勋参加他领导的研发工作,在申请表格上签字就可以拿到正式工作。但是当年,美政府要求申请在要害部门工作的人宣誓保证:
“若美国与另一国(包括中国)交战时,要效忠于美国。”
与此同时,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周恩来总理叮嘱在美国的中共地下党熊向晖等,利用新华社记者的身份,趁工作之便,游说中国留美学生回国建设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秦元勋得知祖国的大好消息,经过熊向晖一动员,他就谢绝了他哈佛的老师、著名的数学家伯克霍夫先生让他留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的劝谏,决定回国。
秦元勋的学生陶光远说:“我曾问秦先生,熊向晖是如何动员您回国的。秦先生说,很简单:回去,建设伟大的新中国。”
回家!回家!回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到倚门盼儿的娘亲身边;回到等我多年秋水望穿的姑娘身旁……
有着丰腴的文学艺术浪漫情怀的秦元勋,那颗欢快的心啊,早已荡漾起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