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0.0悦读 | 《热血作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电力故事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22-10-21 15:01

《热血作证》由电力系统作家何红梅历时5年创作完成。从荒凉无际的沙漠到冰风刺骨的塞北,从陡峭偏远的山区到海拔5357米的西藏“无人区”,她以“在场者”的深度体验,深入电力建设的火热现场,倾情讲述电力人为百姓守卫光明的热血故事。

追光之旅 “长征”之路:没走过的路就没有发言权

“要写好他们真的很难,因为他们真的很平凡。”怎样凸显平凡群体的不凡之处?怎样传递一座座铁塔背后的温暖?对于电力题材写作,何红梅一开始是拒绝参与的,因为她自己就是电力系统的一名财务人员。作为“局中人”,何红梅觉得同行们的工作是枯燥、单调、疲惫、艰辛、机械的。因此,她在业余时间选择弹琴、写诗、作画、赏花,工作与生活有着鲜明的分水岭。认知层面的分水岭,始于6年前的一次活动。

2016年6月,中国电力作协“重走红军长征路光明行”活动,从星火燎原的江西启航,经贵州、至四川、穿二郎山、过泸定桥……最后抵达康定甘孜。何红梅就是这条“长征路”上的一员。走罢全程,电力行业的文学梦,也从她脚下生根发芽,在她心里星火燎原。

一座座铁塔连接着一根根电线,像是血液连接着器官,相互作用,产生造血功能。“我们的电力工人,就是铁塔与电线的中枢大脑。”当人们在灯光下享受岁月静好,电力工人或许正在被恶狗追咬、与草木摩擦、跟山石碰撞,一道道伤疤都是一个个勋章。“坚硬的铁塔尚且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蚀与摧残,何况是我们的工人兄弟呢?”何红梅想,潜行在无人之地的电力工人,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我追赶着他,像追赶着一座铁塔。”向着光的感召,何红梅往西深入海拔高达5000米的藏区,与工友们在稀薄的氧气下共同呼吸;往北行进至气温低达零下30摄氏度的冬奥会场,与工友们在残酷的风雪里感受悲喜。“我肯定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没有走过的路,就没有发言权。”

不善言辞、沉默寡言,是何红梅对电力工人的“刻板印象”,但行动的力量总比语言更强大。“巡线的电力工人和当地的山民都是很好的朋友,有些山民也是光明守护者的一分子,有工友会在农闲的时候接山民老人进城游玩……”或许,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与荒漠,在蛇虫出没的山林和草丛,在沉默无言的铁塔下,在喧嚣奔腾的洪流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温暖小故事,弥散消失在不为人知处。但是,工友们身体力行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突破女作家的表达边界。

傲雪红梅 柔情战士:女性视角书写热血故事

习惯游走于荒野和深山的电力人,来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又该如何自处?武汉军运会、北京冬奥会期间,何红梅同工友们一起,保异乡的电,守心中的梦。作为巡线保电队伍里唯一的女性,她也展现了更多的细腻与柔情,“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我经常想,他们是孩子的父亲、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我便更想与他们亲近”。这种独特的女性关怀视角,帮助她获得了工友们的认可与肯定,“我拥有了一批‘钢铁直男’的友谊”。

万里长江流荆楚,千年文脉润古今。荆楚大地生生不息的山川之气和创新进取的人文之美,为何红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和文学灵感。在这片沃土上,国网湖北电力聚焦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化人,在赓续文化基因中凝聚国网精神,在坚守文化自信中创造国网价值,在增强文化自觉中激扬国网力量,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热血作证》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凝聚国家电网磅礴之力,聚焦万千电力人博宏之声,仰观劳动者挥汗天地的豪情之大,俯察平凡人逐梦追光的梦想之长。”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会常务副主席张珊珊说。

职工代表邢金晶告诉记者,他在《热血作证》一书中看到了很多同事的影子,在字里行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我们有很多电力特种兵,基本都是男士。而何红梅老师在现场的工作状态,穿工服披甲上阵,就像一个女战士。”何红梅也在致辞中表示,书写工友们朴素的美和人性的光辉,帮助自己完成了精神的重塑。“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带着工友们一起参加读者分享会。希望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文化活动,可以激扬工友们的精神意志,体会作为一名电力人的成就感、幸福感、荣誉感。”

光明赞歌 精神洗礼:《热血作证》回应《灯的渴盼》

“一盏没有电源的灯,静静地悬挂在阿里乡间,灯泡被主人一天天擦拭,在月光下闪烁着焦灼和渴盼。没有电流来点亮钨丝,灯泡悬挂着一天又一天……”在《热血作证》分享会上,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当众朗诵了自己的诗歌《灯的渴盼》,他深情感叹:“何红梅的《热血作证》,回答了我19年前的问题,‘会亮的,一定会亮的’!”

2003年,高洪波带领一批作家、摄影师、书法家、词作家团队深入藏区采风。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地区,一盏没有电的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年后的今天,《灯的渴盼》得以实现,电的火光照亮了阿里草原。

“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期间,我们带领100多家中外媒体观摩无人机巡线保电,见证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魅力……”同样欣喜的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她在会上分享了不久前在陕南地区领略的当代中国电力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蓬勃发展的行业生态,顷刻间振奋人心。电力文学应该如何探索新时代的表达,向广大受众传输光明与能量,也引发诸多行业学者的共鸣。

面对抗疫、抗灾、冬奥等宏大的主题,何红梅拒绝站在高处引吭高歌,而是用心用情用力落笔于小人物,饱含深情与热血书写平民英雄,将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变成一行行厚重的铅字。在书中,普通人的工作生活与行业的发展变革、大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认为,《热血作证》不仅是何红梅本人完成的,也是书中那些奋斗着的电力人齐心协力完成的。“何红梅通过艰苦的跋涉,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文学长征,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电力人执着坚守、努力超越的奋斗之美、精神之美。”

电力人翻山越岭点亮万家灯火,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发着自己的光。采风途中,何红梅通常面临诸多路线选择,她总是悉数全收。“苦难并不值得歌唱和传颂,但是一定要走他们走过的路,吃他们吃过的苦,才能写出电力人的神与形。采访和写作,没有捷径可走。”

巡线保电的路上,同样没有捷径可以轻松抵达。草木疯长,沟壑密布。迷路是常有的事,甚至连路都看不见。何红梅深爱花草,在她的笔下,万物有灵,植物与人物可以彼此共情,“他们都让我看到坚韧不拔的生命的力量”。鲜花盛放,野果飘香,在何红梅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献给电力人的礼物。植物们向阳而生,电力人追光前行,“走过的地方都有光明和温暖,巡线像是通往梦想的旅途”。

(本文刊载于《人民周刊》2022年第15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