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有容乃大 唯吾青岩》

综合广播 | 2021-02-14 13:41

作者:涤之

青岩,贵州省会贵阳市西南郊29公里处的一个600年古镇。不到青岩,你绝不会想到,占地仅92.3平方公里的青岩,竟是个古今中外文化交汇的集约地。且不说她的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甚至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以及伊斯兰教。仅就抗日战争期间,就接纳了诸如 “浙江大学”“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中”“贵州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战时保育院等”等。更别说通过搬迁到青岩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帮助安置了的周恩来父亲周懋臣先生,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女士,博古的小女儿秦新华以及李克农的父母及夫人等。其中,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同于1939年西迁到青岩的“浙江大学”和“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他们的到来,均在青岩留下了重教、助教、兴教的印记。

1939年2月4日,日本侵略者聚集了18驾飞机,疯狂地轰炸了以贵阳大十字为中心的周边商业、教育、楼堂馆所、平民居第等地带。母亲就读的位于贵阳城内东面的“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为免遭日寇的再度轰炸,遂搬迁至青岩继续学业,教学地安置在古镇南街的“斗姆阁”内。作为道教三面四首,左右各出四个臂膀的斗魄水精、北斗众星的母亲斗姆神,亲切地接纳了女师500多名十六七岁的少年女子,给了她们一张暂时安静的书桌。同时,将这些远离父母的女孩子们的床,铺在了古镇北街的“慈云寺”内,让她们有了可栖身之地。女师在青岩办学的六年中,共办有师范五个班,简易师范五个班,幼稚师范一个班。招收了青岩当地乡村的女子就读于该校,为其培养了乡村教师若干。女师开设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公共课及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等专业课外,还开设有军事看护、劳作、工艺、农艺等课程。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女师迁回贵阳。

女师迁到青岩后,母亲与同学们除了继续上课外,还开展了抗日救国运动。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赶场天,纷纷擎着“抗日救国、自强不息”的旗帜上街游行,发传单、演话剧。还参加了驻扎在青岩忠烈宫十三军野战医院救助伤员的工作。她们就像女师校歌中唱的:“唤醒沉迷中国梦,一样达才成德……”在抗日战争的后方,她们自尊自立自强,用功求学、积极抗日,勃发着青春的绚丽光彩。

无独有偶。1940年2月,城墙完好、城门齐整、偏僻安全的古镇青岩,又张开双臂,拥抱了同样为躲避日机轰炸,从浙江转辗六个省,最后选中青岩驻足的“浙江大学”部分专业、系别的一年级新生。我那祖籍浙江的父亲和他的姑表兄弟,恰巧就是这些学生里的一员。浙江大学在青岩还招收了一些贵州当地青年学生。的我外公世交的儿子、母亲同窗冯敏的未婚夫、后来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中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1923年2月——2008年9月,祖籍贵州)亦正好此时跳级进了青岩浙江大学一年级。“抗日战争将大批的学校搬到大后方 ,我读完高中一年级 ,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就搬到贵阳 ,我就跳班考入中大实中。中学还未上完 ,浙江大学一年级又搬到贵阳县的青岩镇 ,我又跳级考进浙大。”这是六叔(因秦元勋在家排行六,故,我们都称呼他为六叔)在他的文章《我和贵州的一些小故事》里写的。

青岩的汉族、苗族、布依族同胞,以他们质朴而无私的情怀,接纳了在苦难中奔波的浙江大学师生;就连镇上的僧侣们,都慷慨地在龙泉寺和迎祥寺为这些莘莘学子安顿了上课和居住的地方。那时候,青岩的乡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一堆堆学生们大多或腋下夹着、或手捧着书本,孜孜不倦阅读镜像。青岩镇每五天赶一次场。每到赶场天,浙大的师生就一批批、一次次地在场坝上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还帮助驻扎在青岩圆通寺的国民革命军十三军搞招兵工作。

浙江大学部分班系到了青岩后,与“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中”“贵州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等学校的师生们因为经常一起上街头搞抗日活动,进而产生了相互鼓励相互钦敬的情愫。女师的冯敏、刘文琼、易宝莹、我母亲等,与浙大的秦元勋、黎夫翔、胡时恭等同学在青岩产生的质朴友谊,使之成为了终生的挚友。淳朴敦厚的青岩,还玉成了其中两对学生后来的秦晋之好,直至相伴终老。

1940年的深秋,这几个年轻人在青岩玉带河畔依依惜别。我母亲、冯敏等四位女师学生,送别要跟着浙江大学青岩分校迁往仍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总校继续学业的秦元勋,以及考上黄埔军校、以期上前线消灭倭寇保家卫国的黎夫翔、胡时恭。好男儿志在四方。看着各自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奔赴前程的同学,女师的几位同学亦有了榜样、目标。

就我所知,当年于青岩相别的这几个少年壮志的儿女,在后来的日子里,都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祖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建设与振兴中,实现了他们当年在坐落于青岩南门的青岩书院内的慷慨宣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驱逐倭寇,中国万岁!”

记得上世纪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期间,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吴鼎昌(1884年-1950年)主持黔政,正值八年抗战。吴鼎昌认为贵州是抗战后方,要利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发贵州。他任用大批贤能,重视民生,发展教育,创办了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及贵阳师范学院,使贵州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是在他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弹丸之地的青岩,才会从此有了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包括当年38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物理系教授苏步青(1902年9月-2003年3月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在迎祥寺附近的一个山洞创办的微分几何研究讨论班。

苏步青住在青岩迎祥寺,他带着学生到迎祥寺深处的一个山洞说:“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数学研究室。山洞虽少,但数学的天地广阔,大家要按照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读书,定期来这里报告,我们互相论讨。”接着,苏步青把自己近期研究微分几何的心得体会,向学生作了第一次学术报告。从这天起,由苏步青带领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微分几何》专题研究讨论班,就在青岩城边的这个山洞里诞生了!1940年10月,浙江大学青岩分校迁到湄潭县,而这个诞生在青岩的《微分几何》研究讨论班,仍然一直不停地开展活动,为中国培养了谷超豪、张鸣镛等一批批闻名中外的一流数学人才。

如今蓬勃兴旺的青岩古镇,已经成为贵阳市的旅游精品目的地,且正逐步成为贵州省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平台。当年庇佑过“浙江大学”、“贵阳女师”等学校师生、被他们感恩地呼为“朝圣之地”的“迎祥寺”“慈云寺”,亦已旧貌换新颜。真好。古老而年轻的青岩,正如当年避难镇上的浙江大学校歌中唱的一样——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唯学无际,际于天地……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祝吾青岩,万世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