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在贵州|江口县“造 管 用”实施森林质量 精准提升工程
近年来,江口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实施造林行动、建立管林机制、扩大用林渠道,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转化森林价值。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1212.6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林下经济利用面积68.1万亩,总产值达10亿元。
实施造林行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一是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制定印发《江口县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按照见缝插绿、应绿则绿、成倍增绿工作思路,遵循“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原则,高标准高质量推进42.52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人工商品纯林树种调整树种试点工作,采取森林改培与抚育相结合,在集约人工林栽培的同时开展现有林改培,逐步降低纯林比重,实现树种多样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国储林10.73万亩,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3.13万亩、现有林改培2.87万亩、中幼林抚育4.73万亩。二是实施国家公园创建行动。组建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梵净山保护管理和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同时,按照国家公园创建标准,全面完成《梵净山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梵净山国家公园符合性认定报告》等,202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拥有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各类野生动植物7154种,其中野生动物360科2760种,植物359科4394种。三是实施综合修复行动。以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为契机,统筹中央和省市县资金投资64433万元,实施梵净山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梵净山西麓水土保持、梵净山南麓多样性保护及锦江左岸诸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通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等方式对林地进行全面修复。截至目前,建成森林巡护便道2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21公里、水土保持林615.7公顷、生态廊道6个、人居缓冲带绿化34公顷、生态固坡48.4公顷,修复历史遗留矿山面积94.7公顷,涉及矿山修复点68处,其他裸露区植被恢复49公顷,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石漠化,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建立管林机制,不断提升森林质量。一是建林长专管机制。按照“党政同责、划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总林长”,分管县级领导为副总林长,其他县级领导为林长,县直相关部门为责任单位的县级林长责任体系,实行县级林长包乡镇和重点生态区域、乡镇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组“三级巡林责任”机制,明确巡护责任区域,签订巡护协议,落实巡护措施,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的森林资源有专人巡护。目前,全县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256名,县级林长开展巡林336次、乡镇级林长开展巡林3076次、村级林长开展巡林3625次。二是建部门主管机制。建立由各部门和乡镇(街道)组成的林长制成员单位间信息沟通、规划统筹、联席会商、协调服务、跟踪问效闭环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林长制部门协作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各成员单位可向林长制办公室提请召开联席会,经林长制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同意后召开联席会,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和联络员参加联席会议,对林长制工作中重要事项、突发问题等进行会商,通报进展情况,分析查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发挥叠加效应,切实增强森林管护实效。三是建社会共管机制。积极挖掘社会力量和发挥群众优势,利用每年全民义务植树节,大力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公益性,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义务植树行动中,推动全社会形成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同时,建立“民间林长”和“护林员”机制,精准选聘热爱、关心绿化事业,愿意承担森林资源保护的社会志愿者成为“民间林长”,当地农村群众为“护林员”。截至目前,全县80名“民间林长”和1830名护林员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山体破坏举报、法律法规宣传、生态文明科普等活动2570余次。
扩大用林渠道,不断转化森林价值。一是发挥生态效益。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职责,以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大地之肺,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能源库,具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作用,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县42.52万亩国家储备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0.7万吨,释放氧气27.5万吨,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286.8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67.6万吨,减少土壤中氮、磷、钾损失量2.08万吨。二是发挥经济效益。依托森林资源丰富、林中空间大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规划林药、林苗、林旅、林蜂等林下经济面积24万亩,引进国药集团、贵州苗药生物技术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林+药”1.32万亩、产值2.1亿元,发展林下养蜂2.6万亩、产值0.9亿元,建成山桐子示范基地2个1200亩,产值2亿元,根据测算,全县林下经济综合年产值10亿元。积极开展林业碳汇交易,编制《江口县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与湖南森海碳汇公司签订《林业碳汇项目合作开发协议》,分3期开发林业碳汇100万亩,交易碳量20万吨,交易总价1000万元,目前在全省率先完成碳汇交易第一单100万元。三是发挥社会效益。利用森林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历史价值,建设康养民宿、健康步道和青少年健康行动基地,深入推进森林景观利用,鼓励扶持企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下旅游、森林康养、森林科普、森林研学等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正在建设梵净山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黄牯山(地落湖)、黄岩大峡谷、太平快场等项目已被列入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推动近百家民宿蓬勃发展,带动就近就地1万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实现户均年增收2.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