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啃山”13年,变“瘦”12斤,终叫麻怀有“出路”
海报制图:李沛林
沿着蜿蜒的盘山通组路往麻山腹地赶,攀越高山密林、悬崖峭壁,与路旁一条长216米的“麻怀隧道”不期而遇。这是村民们日常出行、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和大伙辛劳“啃山”13年的杰作。
循着洞口越来越亮的光,短短几分钟就豁然开朗,闯入了一个“桃花源”——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在隧道对面的“大关精神麻怀干劲陈列馆”里,“我”正躺在一堆老物件中间,用已经失去木棒身体的大锤脑袋向人们展示着“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
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交通条件影响,曾经的麻怀村生活物资拉不进来,村民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孩子们上学要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山路……1993年,一位村民的孩子生病了,半夜发烧将近40度,夫妻俩背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山路上去乡镇医院治疗,然而还没翻过大山,后背上的孩子渐渐没有了呼吸。面对大山的无情,村民们一遍遍发问:麻怀的出路在哪儿?思前想后,人们的目光落在了村边山崖的溶洞上。
1999年,在村支两委的号召下,村委会副主任、党员李德龙带领村民们开凿溶洞,想要打出一条通往外界的便道。全体村民集资1300多元买来铁撬、大锤、钢钎等工具,“我”和弟兄们也就加入了这场“敢叫山崖变隧道”的奋斗中。山崖坚固,磐石难动,村民们抡着“我”一遍又一遍狠狠地砸向溶洞,“我”也使出了浑身力气巴不得多啃下几块“硬骨头”。再苦再累也不能退缩!2001年的一个冬夜,随着轰隆的爆破声响起,溶洞两端同时飞起烟尘,紧接着,有人从溶洞中钻出,激动地喊“通了通了,我们打通了!”。
不久后,麻怀村通上了电,村民们买了摩托车,房子也由木屋翻修成了砖瓦房。日子刚有了点起色,女党员邓迎香就接过了“拓宽山洞变隧道”的担子。经过全体村民锲而不舍的努力,2011年8月16日,一条连接山内外,长216米、高5米、宽4米的隧道建成通车,村民出行由原来的1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0分钟。
后来有人算过,经过十几年的千磨万击,两米长的钢钎缩短到60多厘米,二十斤重的大锤只剩八斤。看到麻怀村这些年的变化,再重新审视自己的容颜,“我”感到很欣慰,也觉得十分荣幸,在“麻怀隧道”里珍藏了“我”和村民们最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