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大型花灯戏《红梅赞》在贵阳首演

综合广播 | 2019-09-04 22:00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9月4日晚,2019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之一的大型花灯戏《红梅赞》在贵州国际会议中心剧场首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花灯戏《红梅赞》主人公江姐的原型是女烈士江竹筠。多年来,以她的事迹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歌剧《江姐》,其主题歌《红梅赞》可谓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经过近8个月的前期准备和排练,贵州省花灯剧院将歌剧《江姐》移植改编为大型花灯戏《红梅赞》。将深入人心的歌剧改编为花灯戏,如何实现既保留原剧的精华,而又展现贵州花灯的特色?花灯戏《红梅赞》导演、著名戏剧家潘伟行坦言,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第一步工作是调整剧本,将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定稿。另外在唱段上做了一些调整,把它本土化了,用了极多的花灯元素;把它交响化了,因此音乐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但结构又保持了歌剧的结构风貌。”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深切体会共产党人崇高的信仰和使命感,剧组人员专程到重庆渣滓洞、歌乐山、白公馆和息烽集中营参观学习,开展主题教育、重温入党誓词。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邵志庆介绍,在实地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成立了《红梅赞》临时党小组,激发大家共同把花灯戏《红梅赞》打造成精品的决心。“这个临时党小组不是一个符号,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去实践的,让大家都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继承和发扬党不怕艰难和困苦的革命精神,使《红梅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邵志庆说道。

此次创排花灯戏《红梅赞》,演职人员达到150余人,剧中很多角色都是由年轻演员来承担,并充分发扬花灯剧院“以老带新”的传统,呈现出“四代演员一台戏”的佳话。贵州省花灯剧院副院长曹礼杰表示:“这个风气我觉得是个正能量,有很多院团存在的是论资排辈,而在我们剧院就是谁好谁上,所以说这台戏我们有四代演员在上面。在全国的舞台上很少看得见一台大戏让一些年轻演员去尝试,而我们现在是只要年轻演员有足够的功夫,只要他可以上,我们就会给他足够的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