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春秋及冬夏,缠绵不觉久,读《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

“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折杨柳》是乐府旧题,多写杨柳依依,儿女情长,往往音韵绵密,清丽动人。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横吹曲三首·其一·折杨柳》歌云: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诗歌前两句直接写“折杨柳”的“本事”,“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而特别第一句中的“乱成丝”用谐音手法,“丝”即“思”,是说春来“思”乱心扉,这样的表达,真是深得“折杨柳”此曲风味。而简要概括此诗的大意,则无外乎是:折杨柳,花鸟美,乐声悲,“为相思”。

溯源如此慰藉情深的“折杨柳歌”,汉代乐府也有留存之作《折杨柳行》,更为明确的是三国曹魏曹丕也写有一首“游仙诗”《折杨柳行》。但对于后世的《折杨柳》影响巨大,甚至具有典范意义的是魏晋时期的乐府民歌《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这也是最早的“月节”月令组诗。《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见于宋代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卷四十九,属《清商曲辞·西曲歌》。

《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内容组成上体现了精心构建,从正月开始顺序排列到十二月,又再加上一首《闰月歌》,简直不能太完美,形成完整“月节”循环。每首诗都以“折杨柳”为核心动作,谱写出一首关于生命与情感的抒情乐曲。如此全局与通盘的考量,无疑充分彰显了时间的韵律与生命的回响。
从“春风尚萧条”的正月,到“天寒岁欲暮”的十二月,最后抵达“阴阳推我去”的闰月,“月节”不再是抽象的线性流逝,而是具象为可感可触的节律。月节风物,也优美动情。如,三月“杜鹃纬林啼”,四月“芙蓉始怀莲”,五月“菰生四五尺”,八月“白露凝庭霜”,九月“甘菊吐黄花”,十一月“松柏无所忧”……而这些“经典化”的自然意象与月节风物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歌者贯注了深情的见证者。譬如,在《二月歌》中,“翩翩乌入乡,道逢双燕飞”的春日景象,映衬着“寄言语侬欢,寻还不复久”的期待。而《十月歌》里的“大树转萧索,天阴不作雨”,则呼应着“林中与松柏,岁寒不相负”的坚定誓言。

月节月令风情民俗的表达里,组诗《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尤其突出歌唱了五月的端午节与七月的七夕节。《五月歌》中,有这样的表达,“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端午节吃粽子,特定食物制作、食用的仪式感本就大于作为“吃食”本身的意义,更何况还“思想劳欢手”,心心念念的是与爱人共同亲手制作的粽子呢?而且,还是“九子粽”,古有“龙生九子”之说,古人大都总是认可多子多福观念的,如此一来,则端午粽子有“九子”之名,显然含有生殖崇拜的意味。“欢”指爱人,又加上还念想着与爱人在一起过这样的五月端午节,深情挚爱的甜甜蜜蜜更可感知感怀。
更进一步说,节令的歌咏还真实建构了双重的情感世界——既有男女之情的细腻表达,又有超越个体的普遍生命感悟。在《七月歌》中,“织女游河边,牵牛顾自叹”,藉由美丽多情的牛郎织女传说,抒发了爱人“一会复周年”的相思之苦,终于发出“揽结长命草,同心不相负”的爱的誓言。这誓言里的“长命”加“同心”,自然也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杨柳代表着离别与思念,意象渊源来自《诗经·小雅·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经典表达。汉代,折柳赠别的习俗形成,“灞桥折柳”成为送别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月节折杨柳歌》中,这一传统意象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虽时令变化、景物更迭,但“折杨柳”的动作始终不变,这种不变恰恰暗示了生命的延续与情感的恒常。
而《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作为带有初创性质的民歌,语言尤显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直抒胸臆,但却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力量。“苦心非一朝”、“愁思满腹中”、“同心不相负”、“苦心停欲度”、“念子无时闲”……直白的表达,真诚而直达人心。
从“苦心非一朝”到“缠绵不觉久”,组诗《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每首诗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标志话语“折杨柳”前主要写“月节”,“折杨柳”三字及之后的两句,主要呈现内化为生命歌吟的男女情爱。通览这十三首诗,“春秋及冬夏”已不仅仅只是一年的四个季节,而更是生命历程的隐喻与缩略版。当看到“双飞燕”则“寄言语侬欢”;见芙蓉开花则心“怀莲”,心生“怜”爱之情;《诗经》有“九月授衣”之说,当九月“甘菊吐黄花”,则“授欢罗衣裳”,还“含笑”追问爱人“取”不“取”,娶不娶。最终,到《十二月歌》里,则居然吟哦:“折杨柳,沉乱枕席间,缠绵不觉久。”从春到冬,从温暖到寒冷,从离别到欢聚,从相思到相悦,“折杨柳”的仪式感始终不变,情感的执着与坚贞始终不变。而正是在这样的时间流逝中,在情感的绵延与执着的积累里,《十二月歌》如此的“沉沦”与“缠绵”,则成就了生命的乐曲,成就了爱情的欢歌。
“捻香散名花”一语,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拈花微笑”与“天女散花”。《四月歌》具有明显的佛教思维,且诗里提到的莲花本就是佛教名花,又加上明确说要在“世尊前”寻觅“同心”,则分明是“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之诚心诚意啊。而最后的《闰月歌》在组诗中具有特殊地位,闰月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调和阴阳历法差异而产生的时间调节机制;在情爱世界里,则尽管“念子无时闲”,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爱人,但还是哀叹“阴阳推我去,哪得有定主”。

《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深刻影响了后世各地民歌中的“四季歌”以及《报花名》之类的吟唱,其积极意义还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生命智慧: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把握永恒;要在不断的变化中坚守爱的坚贞;要在“月节”与爱情的河流中让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
《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歌曰:
正月歌
春风尚萧条,去故来如新,苦心非一朝。
折杨柳,愁思满腹中,历乱不可数。
二月歌
翩翩乌入乡,道逢双燕飞,劳君看三阳。
折杨柳,寄言语侬欢,寻还不复久。
三月歌
泛舟临曲池,仰头看春花,杜鹃纬林啼。
折杨柳,双下俱徘徊,我与欢共取。
四月歌
芙蓉始怀莲,何处觅同心,俱生世尊前。
折杨柳,捻香散名花,志得长相取。
五月歌
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盛年将可惜。
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
六月歌
三伏热如火,笼窗开北牖,与郎对榻坐。
折杨柳,同塸贮蜜浆,不用水洗溴。
七月歌
织女游河边,牵牛顾自叹,一会复周年。
折杨柳,揽结长命草,同心不相负。
八月歌
迎欢裁衣裳,日月如流水,白露凝庭霜。
折杨柳,夜闻捣衣声,窈窕谁家妇?
九月歌
甘菊吐黄花,非无杯觞用,当奈许寒何。
折杨柳,授欢罗衣裳,含笑言不取?
十月歌
大树转萧索,天阴不作雨,严霜半夜落。
折杨柳,林中与松柏,岁寒不相负。
十一月歌
素雪任风流,树木转枯悴,松柏无所忧。
折杨柳,寒衣履薄冰,欢讵知侬否?
十二月歌
天寒岁欲暮,春秋及冬夏,苦心停欲度。
折杨柳,沉乱枕席间,缠绵不觉久。
闰月歌
成闰暑与寒,春秋补小月,念子时无间。
折杨柳,阴阳推我去,哪得有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