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为课堂,触摸生态之美!“阳光少年 美好黔行” 生态公益夏令营的成长密码
8月4日至8日,由贵州省妇女儿童服务中心主办的“阳光少年 美好黔行”儿童生态公益夏令营在六盘水温情启幕。32名儿童齐聚野玉海基地,在为期5天4晚的旅程中,以自然为课本,以体验为笔墨,在生态探索与多元实践中书写了一段难忘的成长故事。
六盘水野玉海基地堪称自然馈赠的“生态课堂”。这里依托高原独特地形,万亩花海在夏日里铺展成绚烂的调色盘,苍劲的松林连成绿色的海洋,清澈的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19度的凉爽夏日里,孩子们带着满腔热情投入自然的怀抱,每一片叶子、每一声鸟鸣都成了生动的教材。
每日清晨,规律的作息为一天的探索注入活力。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整理内务,叠被子、摆物品,在细节中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早餐时,朗朗的国学经典诵读声回荡在餐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箴言,让孩子们在品味食物的同时,深深感悟自然馈赠的珍贵,悄然埋下敬畏自然的种子。
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是生态教育的“重头戏”。孩子们手持放大镜和标本夹,跟着植物学老师走进户外:在花海中辨识不同花瓣纹理,在松林里观察松针的簇生形态。他们小心翼翼地采集叶片、花瓣,用吸水纸吸干水分,再精心粘贴到标本册中,配上文字注解,一本本独一无二的“自然笔记”就此诞生。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更在观察与创作中点燃了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巧妙地将生态保护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健康卫生课上,老师结合野外环境特点,讲解蚊虫防护、水源净化等知识,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在自然中守护自身健康;自救自护训练更是干货满满,从伤口包扎的“环形缠绕法”到止血带的正确使用,从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到溺水急救的关键步骤,孩子们在模拟操作中反复练习,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更深刻理解了“与自然和谐共处,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道理。
旷野上的风筝放飞活动成了孩子们释放天性的舞台。他们拿起画笔,在风筝面上勾勒出心中的自然:有的画展翅的雄鹰,有的画跳跃的松鼠,有的画绽放的野花。当五彩斑斓的风筝迎着风缓缓升空,孩子们牵着线在草地上奔跑,笑声与风声交织,与林间穿梭的松鼠、枝头鸣唱的鸟儿相映成趣,切身感受着风的力量、自然的灵动。
野炊大比武则让孩子们体验了“动手实践”的乐趣与责任。分组、拾柴、生火、洗菜、烹饪…… 孩子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用石块搭建简易灶台,有的仔细捡拾干燥的松果当引火物,有的用带来的简单食材做出香喷喷的炒饭和野菜汤。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时,没有人浪费一粒粮食,“光盘行动”成了默契的约定,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实践中自然生根。
除了户外自然探索,室内的知识拓展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在六盘水图书馆,孩子们穿梭于书架间,指尖拂过科普书籍与文学经典,在墨香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六盘水市防空防灾科教馆,通过模拟场景和互动装置,孩子们了解了自然灾害的防护常识,增强了安全意识;代码构建课堂上,他们跟着老师在编程的世界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走进海坪彝族风情小镇,希慕遮广场的古老传说、特色彝族建筑的木雕花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演示的刺绣技艺,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的厚重与多彩,在文化浸润中拓宽视野。
离别之际,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收获:“我知道了10种植物的名字!”“彝族阿姨的刺绣太神奇了,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奶奶听。”“下次遇到有人受伤,我敢上前帮忙包扎了!”稚嫩的话语里满是成长的喜悦。
此次夏令营以生态教育为主题,将自然探索、生活实践、文化体验与精神培育有机融合,不仅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学习了生态知识、树立了环保意识,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感恩与担当。当孩子们带着标本册、风筝和满满的回忆离开时,热爱生态、守护家园的种子已悄然在心中发芽,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抹绿色的底色——这场夏日的邂逅,是结束,更是他们探索世界、守护自然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