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村

黔村百科 | 2024-08-11 15:46

花江村

贞丰县平街乡小花江传统村落距贞丰县城44.4公里,距平街乡政府驻地20.2公里,地处“金州十八景”之一的壮峡千里-北盘江大峡谷江畔,起点相邻平街乡冗染村、云盘村、与关岭县板贵乡隔江相望,到关岭县城也仅62.2公里,古为黔滇交通之要枢,村寨共村共82户388人,全村共712户,总人口2598人, 其中:劳动力资源为775人,农业人口:47人,非农业人口: 2551人,是董菁电站蓄水后北部唯一的布依民族村寨。

古村印象

千年古榕,特色布依

小花江地处“金州十八最”之一的壮峡干里一北盘江大峡谷, 集雄、奇、险、峻、秀、更于一身,村寨中央,耸立着一棵千年古榕,根盘交销,枝繁叶茂,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是董菁电站蓄水后北部唯一的布依民族村寨。2006年花江村被省、州、县、乡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民族村寨建设示范村。

触见历史

口述史

口述史姓名:梁邵宇,现年71岁,曾任花江村支书; 口述史主要内容:讲到花江村的来历,为什么要来到这里居住,因为我们花江,听说是从浙江西那边过来的,首先来没有住在这个地方,是住在目前的乡镇平街乡下面的长毛村,因为农民喂养的有牛,以前的年轻人就留在上面的关口放牛,听到下面的有河水声,(所谓有喝水声的地方就有水源);他们就觉得下面一定有水,这片土地,因为完全没得人,全部是巨大的树枝,树上缠绕的藤条都已经有手臂粗,一直缠绕接近关口,(先辈)他们就顺着藤条,来到下面的树角,查看了以后,发现有一股水源,又大,底下的这个土地又肥,所以回去之后,他们都觉得应该要来这边开垦,最后弟兄们商量之后,就下来开遍这个土地就搬到我们这个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来的人也不多,听说是六个弟兄到这个地方来,一个走一方向,我们是属于第六房来这个地方,其他都是在到上面的者相、北盘江、还有到兴仁那边,还有在关林六麻的底下,从我们来到发展到现在有一百零两家人,讲起以前我们到这边来,很辛苦没有路,都是现开辟一条小路,慢慢的走下来,我们现在和以前都是一样,总共只有三个出口,一条走关岭,一条走兴仁,有一条的走贞丰,只有三条路出得去,我们坐落在关口中间,像一个椅子一样,我们只有三条路能够出行,虽然说这里交通不便,但是还是一个走贵阳、走云南的必经之道,因为下面这个河(北盘江河花江段)是有渡船的,所以我们以前老辈人来这里以后,还开的有马店,因为做生意人挑盐巴、或是买叶子烟,都要挑到关岭镇花江街镇去卖,走云南也要走这个地方,所以老一辈确定,觉得有发展前途,就在这儿居住下来了,那么大家来了以后,挖土地挖田、相当于在我们平街乡来讲,以前的时候,这里虽然没得马路没得车,但是属于交通要道,因为还有生意人经常走,所以说花江以前的文化水平,可能在乡政府来讲,还相当算是可以的,因为以前我们这里的高中生,特别有点多,因为我们这边接触到外面来做生意人,比如马店、住建之类的做生意人,所以说大家思想是很开放的,也重视教育,以前小花江的文化也相当可以的,那么根据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发展,修建了铁索桥,铁索桥距离寨子不远,一两公里多一点;最后,有铁索桥才不渡船,做生意人都走下面(铁索桥),就不走寨了,结合发展国家修建的有高速公路,北盘江下面有车路(公路),就都走底下了,所以小花江才逐渐落后,交通要道也不便利了,人民群众在这边,还是保持传统种植方式,在发展经济,种、养殖两个方面,种是种苞谷、水田、玉米,养是养牛、养羊;虽然我们坐落在这个地方,我们的人还是有一定的这个这个发展的,作为布依族,年轻人晚上过年过节都自家吹木业、拉二胡、搞八音作唱,过年过节都在一堆,发展这个小打(八音),这个一直传承到现在还有一帮人;根据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的发展到现在,我们花江成了旅游发展的阶段,因为我们这里有以前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中央红军第十一团张爱萍将军,曾经到过铁索桥这里,驻守在铁索桥上面的一个碉堡,死守敌军,掩护大部队的红军由底下过花江河,我们根据这个和国家重视红色教育,建立有红军研学基地这个场所,我们花江村,在改革开放以后,都在以乡村旅游逐步推进,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已经使得大家都脱贫了,目前我们是乡村振兴的示范点,那么我们花江在州委、县委、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目前也在陆陆续续的建设我们花江的红色教育基地,我们我们老百姓,都在发展特色产品、种植香蕉、小米蕉,逐步来替代我们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争取广发群众的经济效益,比以前更好;我们这个寨子中有颗古榕树,这颗古榕树,现在属于千年古树,我现在已经七十来岁了,我从小就见直到现在,这颗古榕树的历史,以前听老一辈讲,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好多颗最后就砍掉了,就保护了这么一颗,这颗榕树,我们寨老或者这些年轻人都爱在树脚下休息、游玩,而且在这个地方搞八音、唱歌之类的,都爱到这个地方去,所以说这颗古榕树算是我们村寨里的亮点,所有来我们这个地方的游客,都会到那个地方去拍摄留念;目前国家正在建设六安高速,经过我们这个地方,(六安高速)在全世界算第一最高的高桥,可能将在两年的时间,实现通车,目前在施工中,这个高桥的对今后小花江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红色基地来旅游观光,说到这个高速,对我们本村而言特别实惠(有益),尤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在北盘江贞丰段南岸鲲鹏山壁下,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古寨,凭借着北盘江大峡谷的壮丽风光,和集峰林、溶岩、瀑布为一体的乡村山水田园景观,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闪耀在北盘江大峡谷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便是贞丰县平街乡的花江布依古寨。古寨背后被一片称为鹅翅膀的大山所环抱,古寨前是奔腾而过的北盘江,从鹅翅膀山流下的两股清泉,呈“八” 字分别从古寨两头流经家家户户门前,转而流向北盘江,为古朴自然的山寨增添许多灵气。花江布依寨景区一带沿岸山崖耸峙,飞瀑罗列,清流叠翠,草木丛生,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山中常有墨叶猴、野山羊、穿山甲、獐子、黑山羊等野生珍稀动物出没,堪称雄、奇、险、峻。

风景名胜

有“飞虹锁天”之称的铁索桥:铁索桥扣挂两山之间,始建于明代,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每根由262个环链组成。桥金长71米,宽2.9米,距水面约70米,上铺数百块大枋作为桥面,铁索桥下江水涵涌澎湃,河流湍急,明代起曾多次在此架桥,桥未建成即被洪水冲垮。清光绪年间又多次复修,地易三址,三建两毁,直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四月方始建成。她像一道倒挂的长虹,横卧在北盘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间,上托青天一带,下吻浪花万朵,堪称花江大峡谷的一个奇观。

文物古迹

磨崖石制:临近崖脚古驿道的一段石壁,则由许许多多大小不一摩崖石刺连结而成的书法艺术长廊。集中于桥头附近的石刻有“飞虹锁天”“功成不朽”“万缘桥”“屹然大观”“贞丰县北界”“重修铁索桥功德碑记”等,沿古驿道往上游走,石壁逐渐被绿施缠绕,密叶密布,拨开藤叶,可窥见刻在石壁上的“彩虹双映”等大字,笔法苍劲有力。从大片绿荫穿过,继续向前徐行,忽然见一块青色巨石,如同仙石从天而降,巍然屹立于道旁,它就是“仙字石”。在它的侧面,无数灌木贴石而生长, 纵横密布,盘根错节,在石壁上组成美妙的圈案。“屹然大观” 四个时刻大字,被仙字石上随风摆动的藤叶掩映着,时隐时现,别具风姿。最令人心动的,还得数刻于石壁上的斗大的“仙”字,它使“仙字石”而得名。仙字石正面,是一座石庙,正中央端坐着观音著萨,左右各为山神和龙王石像,刻艺精湛,栩栩如生。

村落风貌

村寨上为陡峭的山崖,村寨农家错落有致、民族特色浓厚,建有环绕千年古榕的文化广场,安装有太阳能节源路灯,建有农民文化家园、村级卫生室等,寨中做到美化亮化。 布依文化保存完整,民族风情浓郁,“布依古调”“小八音古调”“铜鼓舞”“古法织布”“布依嫁娶”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千年古榕挺拔于寨中,被当地布依人喻为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大年三十,村民在寨老的带领下到古榕下祭祀,祈求来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村落选址

花江村位于北盘江畔,所辖区域为原小花江村、廖家屯村管理区域,村委会驻地为花江村,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与关岭县板贵乡隔江相望,相邻冗染村,云盘村,辖10个村民小组。花江村平均海拔850米,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全村国土面积1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701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花生、油菜、花椒、砂仁等。花江村布依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有美丽壮观的北盘江峡谷风光,有清朝年间修建素有“飞虹锁天”之称的铁索桥;有红军长征时张艾平将军部队走过的“长征路”;有从贵阳、安顺至兴义入滇的“古驿道”;有“飞虹锁天”“功成不朽”“万缘桥”“屹然大观”等磨崖石刻;有天然飞瀑;有民国时期传奇人物贵州省主席李晓炎将军故居和坟墓等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2006年花江村被省、州、县、乡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民族村寨建设示范村,相继修通了花江村至铁索桥的旅游路,维修了花江村寨子的路,建成了村文化广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捐资30万元修建的小花村小学落成并投入使用,实施了民居改造和扶贫养羊项目,为村民安装了太阳能节源路灯。现争盼上级单位、部门帮助解决的是村容村貌的改造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金,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村落格局

花江村背后被一片称鹅翅膀的大山所环抱,古寨前是奔腾而过的北盘江,从鹅翅膀山流下的两股清泉,呈“八” 字分别从古寨两头流经家家户户门前,转而流向北盘江,为古朴自然的山寨增添许多灵气。花江布依寨景区一带沿岸山崖耸峙,飞瀑罗列,清流叠翠,草木丛生,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离古寨3公里处的北盘江上有一险要关隘——花江铁索桥,中央红军进入黔西南时,为了切断敌军的联系,掩护主力部队渡江,红三军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率该团二、三营,于1935年4月16日抢渡坝草渡口后,迅速向平街进军,4月17日占领平街,4月18日第二营迅速向铁索桥进发,在距桥5里地的北盘江与敌遭遇,红军利用居高临下之势,封锁铁索桥,从而使主力部队顺利渡过北盘江,继续向西行进。如今,在小花江布依古寨中的红军长征过平街陈列室里,记载着许多红军帮助当地群众、当地群众支持红军的动人故事。历经岁月的沧桑,花江布依寨的历史文化底蕴越发浓厚。“飞虹锁天”铁索桥在清光绪年间多次复修,地易三址,三建两毁之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安义镇总兵蒋宗汉会同济公盐号筹款捐资倡建,历时6年之久,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四月建成。整座铁索桥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每根由262个环链组成。桥全长71米,宽2.9米,上铺数百块大枋作为桥面。随着董箐电站下闸蓄水,一江激流变成了万顷碧波。小花江码头建成投用后,铁索桥在保护古迹的原则下,于2012年在其上游300米处复建铁索桥,设计为现代工艺索桥结构,镀锌钢丝绳,原承载铁链作为文物置于桥面两侧,每侧各4根,桥长116米,桥面宽2.4米。在清光绪年间修建铁索桥过程中,匠师们即在桥南古驿道旁天然崖壁上摩崖雕琢“普陀真境”和“蒋炳堂行乐图”等大型摩岩石刻、岩壁画。古时过往文人墨客在沿岸崖壁上留下“飞虹锁天”“功成不朽”“万缘桥”“屹染大观”“七马图”等印迹清晰可见,共同组成了花江摩崖石刻景观。“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在摩崖石刻群下面,绵延16公里的花江茶马古道横亘在北盘江沿岸,它曾有“使者僧侣相望于道,商旅仕宦不绝于途”的繁华历史,如今茶马古道保存完整。目前,花江布依寨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流水引进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全力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结合古寨特色风格,运用乡土材料,就地取材,请寨中能工巧匠打造具有特色的田园建筑集群。聚焦乡村个性特色,利用天然青杠林森林资源,建设林荫小道,全力打造寨内水园、房前庭园、屋后菜园、山上果园的田园生活。如今的花江布依古寨,已建成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景区环境卫生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了民居改造工程,形成了特色布依民族建筑风格。同时,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成立花江村旅游服务公司,旅游服务和保障功能得到逐步完善。在“保护与发展并重”原则下,花江布依古寨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黔西南一张亮丽名片。

建村智慧

花江村三面高岩环绕,要祀耕牛赶到耕作区,万万不可能的事,但先辈们不向困难低头,有战天年地的雄心壮志发挥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鹅翅膀的右侧梅家丫口处发现有一屯屯的岩层,于是就把桥牛牵至岩头上,用绳索绑住牛的四脚,然后将牛慢慢地吊至岩脚,人牛缓气,歇恩恢复疲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牛赶到耕作区。

民俗文化

六月六

“三月三”是贞丰县布依传统的民族节日,已有上百年历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春三月,是春耕将要开始、春旱现象较为严重时期。布依族每年在三月初三这天自发组织到山神庙前求雨拜神,在寨内举行驱妖魔活动,一来祈求寨内平安,二来祈求风调雨顺。上午10时,村民在进寨门口吹长号、唢呐,在一片欢乐气氛中把宾客迎进村寨,随着由布依摩师身穿黑色布依长衫,腰束头帕,头戴花格帕子,一手摇师刀,一手持大刀,口中念念有词到各家各户去“驱鬼”,扫除寨中的妖魔鬼怪。“驱鬼”结束后,摩师和寨老带领本寨或邻寨各家男性户主到神山上杀猪祭山神,在神山上设立神位和香案,宰杀肥猪,用熟猪头、刀头、肉脏合装一盆放在神案上,斟满米酒倒满清茶,摆上米饭碗,摩师燃香点烛并宣布开祭,众人虔诚跪拜在神案前的地面上,摩师诵经主持祭仪,寨老协助祭祀,祈求山神禀请上苍降雨。摩师诵经,祭香烛、烧纸钱,祭仪告一段落。众人在摩师和寨老组织下用餐,在吃最后一碗时用肉汤泡饭,意为求雨灵验。用餐完毕,众人肃立,摩师手端一盆水站立山神牌位前,面向众人诵经,然后向众人洒水,众人用碗、钵接水,表示天降雨水,众人求雨如愿。求雨结束后,舞稻草龙庆祝求雨成功。中午,参加祭山节的来宾和村民在村子的葡萄架下吃起了长桌宴,庆祝布依族的宁静祥和、清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节庆活动

“三月三”是贞丰县布依传统的民族节日,已有上百年历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春三月,是春耕将要开始、春旱现象较为严重时期。布依族每年在三月初三这天自发组织到山神庙前求雨拜神,在寨内举行驱妖魔活动,一来祈求寨内平安,二来祈求风调雨顺。

祭祀崇礼

花江村全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几乎月月有节过,一年中除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节与汉民族同时过外。自己的节日有:过了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九月九”(有的人家当月逢“九”都过)、灶神节等。最隆重的节日为春节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全寨民族节日内容保留完好。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世代相传,布依族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如:山神、树神、门神、灶神、土地神等等,所谓“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祭祀供奉多为布依族特色糯米粑粑之类以及腊肉腊肠等。

婚丧嫁娶

梁姓凡是结婚、立造逄丑(牛),未(羊)之年月日时,一律忌用,但出嫁以及治丧不忌。附其它常识:据长辈传述,我们梁氏始祖入黔后,猴转各地,岁月绵远,不知何故,目然分成两大派系,一派是“梁摩尚”另一派是“梁沙格ge”(梁沙格gē与梁拉平较亲,同一派系。梁沙格的丧灵是顺梁停;但喜床或其他的床位的安置,不论在任何房间都是骑梁安置。)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如在大树下、路边、草坪、河边等地方,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为一方,相距一定距离互相观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让对方留住。这时姑娘们会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当即会唱出山歌来试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反之,姑娘们窃窃一笑,又继续赶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但有的小伙子因留恋,也有多次唱挽留,有的姑娘被小伙子诚心打动,会改变主意,并还歌对答。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客歌"(问路歌)可进一步深入至"花园歌"(情歌)。通过对歌,双方认识,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赶场或走亲访友见面就互相打呼问候,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双方产生了感情,就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一般为赶场天)。如此直到男女有较深的感情就互赠信物。女方送的信物一般是亲手做的鞋垫、布鞋等,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品一般是毛巾、相片之类。

特色文化

布依族文化多样繁多,除非遗以外的特色民俗项目外,还有发源于明洪武年间的布依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布依族八音坐唱通常是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同奏再伴之以演唱,之后又加入唢呐、木叶、勒优,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民族特色浓郁。"八音"靠的是老艺人"口传心授",又无乐谱记载。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74年),以西赵地置羁縻明州,即今县地。元代为普安路东部下段地。明代为广西泗城府西隆州安隆长官司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划其地即红水江北岸长坝、桑郎、罗斛等十六里及西隆州之罗烦、册亨等四甲半零二十一寨归贵州,置永丰州,治长坝,属南笼府。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建石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贞丰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改置贞丰县,隶兴义府(府治驻今安龙县)。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道,贞丰县直隶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区公署设于兴仁)。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划清水江和北盘江以东新设望漠县,贞丰县地域自此固定。1949年12月24日,贞丰县解放。1950年3月1日,贞丰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兴仁专区。1952年12月,兴仁专署移驻兴义,改称兴义专区,贞丰县隶该专区。1956年7月,撤销兴义专区,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贞丰县隶属黔南州。1958年12月,撤销贞丰县并入兴仁县,划归安顺专区。1961年8月,恢复贞丰县,仍隶安顺专区。1963年复划归黔南自治州,由安顺专区代管。1965年7月,恢复兴义专区,8月划归兴义专区。1966年2月,成立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仍隶兴义区。1981年9月,撤销兴义行政公署;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同时,撤销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恢复贞丰县,隶属黔西南州。

美食物产

花椒

种植业是花江村的一大特色产业,花椒就为其种植的一大产物,花椒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也可用药,其可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常用于院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思饮食等症。

黑山羊

黑山羊养殖是花江村养殖的一大特色产业,黑山羊因其肌纤维细,硬度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高备受当地人喜爱。

枣子

别称枣子,大枣、刺枣,贯枣,是花江村一大特色产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P,除供鲜食外,常可以制成蜜枣、红枣、熏枣、黑枣、酒枣、牙枣等蜜饯和果脯。

靛染

靛染,布依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流行于布依族聚居地区,也是花江村的一大特色工艺。染料蓝靛,是用一种草本植物蓝靛草的枝叶浸泡,取其浆汁,配以适量石灰,搅拌过滤凝结而成。

传统建筑

李晓炎故居

结构类型 : 石结构

民族 : 汉族

贵州省民国政府省主席李晓炎故居位于贞丰县平街乡李家屯,该故居修建于民国18年(1939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李晓炎放居,是红色文化教育最为集中的一个点。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一楼-底的四合大院,坐西向东,木结构悬山式。墙上的砖块至今还留存“华居志喜”“民国十五年丙寅吉日晓炎、文波、 曙炎建造”字样,清清晰可见,这是当时文化人家建房时少有的文字符号记载。石拱门前,门框两边阴刻楷书楹联:“青莲学问高唐氏, 大树助名澜汉家”。题额:“贰家喜庆得春和"。笔势流畅,苍劲有力。无形中记录了当年李将军的才华与抱负。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新景点。

梁祖金宅

结构类型 : 石结构

民族 : 布依族

花江村典型的布依族民居建筑,木石结构。房屋坐南朝北,横向三间,侧面有一厢房。背面有一条小道环绕到房屋侧面,然后穿过正面。房后植被环绕,正面为自家院子。

梁祖信宅

结构类型 : 石结构

民族 : 布依族

典型的石木结构布依族民居建筑,房屋坐南朝北,横向三间,侧面有一厢房。背面有一小道环绕,小道与房屋之间植被茂密,然后穿过正面。房后植被环绕,正面为自家院子,院子中有多种树木,景色优美,小青瓦覆顶,经过几次维修重建,依稀可以在建筑装饰的吊脚等部分看到布依族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