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空军女大校,让大凉山绽放教育之光

老兵永远跟党走 | 2024-08-22 19:02

她曾是一名身披戎装的空军女大校

如今却扎根在大凉山的深处

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

她成为了

大山孩子们走出去的“桥梁”

用自己的双手和爱心

托起了一个个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回归课堂

学有所成走出大山

她叫谢彬蓉

谢彬蓉的故事,源于她对教育的深深热爱。2013年,她自主择业回到重庆后,在丈夫的鼓励下开始了自己支教之旅。2014年初,谢彬蓉来到了四川省西昌市大凉山的一所民办彝族学校当上了老师。

“期末那天,我被抽调到乡中心校监考,看到三年级学生试卷上大片的空白和不成形的字,心里特别难受”起初,她只是想圆一圆自己的教师梦,但这次偶然的监考经历,却让她下定决心,要为大凉山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2015年8月,初到扎甘洛村的谢彬蓉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这个海拔近3000米的彝族村寨,只有四十多户人家,半山腰上的教学点只有三间土坯房,一个六年级班共10个孩子。孩子们的平均成绩只有十几分,很多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说不出来。土坯房的窗户没有玻璃,漏风漏雨,冬天时课本教案都冻住了,手也冻得握不住笔。但谢彬蓉没有退缩,她用塑料膜把窗户蒙上坚持上课,冰雪天里把带去的所有衣服都裹在身上,晚上睡觉盖三四床被子。尽管条件艰苦,但她从未抱怨,因为她知道,这里的孩子们需要她。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加减法,谢彬蓉把土豆、玉米、核桃当作教具;为了让他们尽快学会拼音和汉字,她把这些编成歌谣,朗朗上口,方便孩子们记忆。她不仅教孩子们文化知识,还教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认真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支教的过程中,谢彬蓉不仅教授知识,更传递着爱和温暖。有一次,班里的小女孩儿尔西生病了,谢彬蓉背她回家,陪着她。尔西拉着她的手,怯怯地叫了一声“阿嫫”,那是彝语“妈妈”的意思。谢彬蓉一把将小尔西紧紧搂在怀里,眼泪跟着就流了下来。那是被信任、被需要的泪水,也是幸福的泪水。从那以后,不管到哪儿,尔西都叫她“阿嫫”,班里其他孩子也叫她“阿嫫”。

支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谢彬蓉从未放弃。她用自己的坚持和爱心,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如今,大凉山发生了巨变,孩子们也变了,他们陆续从大山来到重庆、成都等城市读中学、上大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乡撤点并校,去年9月扎甘洛的孩子们都集中到新建的中心学校上课。新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充足,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他们说,要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乡。

“每年春天,大凉山开满了鲜艳的索玛花。我甘愿做一抔春泥,护爱着像索玛花一样娇美的孩子们艳丽盛开”谢彬蓉坚信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孩子们会成长得越来越好,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美丽家乡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