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冷暴力”伤害的孩子究竟有多痛苦?|《爱聆听》

综合广播 | 2020-05-08 17:49

拥有爱的本能,并不代表拥有爱的能力,家庭冷暴力将会侵蚀孩子童年。本期《爱聆听》关注家庭冷暴力有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理我?是不是不爱我?”

听众留言:从小到大,无论我发脾气、难过、掉眼泪 、父母都不会来问问我怎么了 。我做错事了他们只会不理我,我要去想、去猜我到底是哪里做错了?是我不够好、还是他们根本就不爱我?我一直活得小心翼翼、无所适从。我好痛苦!

主持人:悠扬

嘉 宾:张波 中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心理咨询师。

点击收听!

爱聆听

爱聆听

00:00 / -

悠扬:为什么爸妈不理我?是我不够好,还是他们根本就不爱我?

张波:听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心疼这个孩子,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无助。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被疼爱的,当孩子有这样的疑问的时候,其实是依恋出了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形成,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当孩子怀疑自己不够好,就说明他的自信心出问题了,一个孩子如果自卑,结果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自信心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都怀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后的发展是很让人担心的。

他们根本不爱我,父母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本能,但是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到呢?因为没有表达出来,好像孩子对着的是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机器。

悠扬: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家长想采取冷漠相对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求饶,这样的方式不对吗?该如何是好?

张波: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冷漠就是一种冷暴力,她让孩子和自己的情感没有了连接。

早在1959年,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orlow为了验证婴儿对母亲行为的依恋,进行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实现证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哈洛先将出生后的小猴子,交给两个“妈妈”来抚养:一个是能够给它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的绒布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的绒布妈妈。

结果发现,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有将近十八个小时,小恒河猴呆在能够给他抚触感的绒布妈妈怀里;而只有三个小时,趴在能够给她奶水的铁丝妈妈怀里,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绒布妈妈那里。

当验证了小恒河猴更喜欢有亲密接触的妈妈之后,哈洛做了第二个实验。那些由“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抚养大的小恒河猴,性格极其孤僻,没有正常社交的能力,呈现抑郁、自闭的行为。有些甚至在回到猴群后,绝食而死。

为了研究这些幼猴在成年之后能否正常的哺育后代,哈洛强迫它们生育,没有母爱关爱的恒河猴丧失了抚养下一代的情感能力,常常是漠视或者虐待。实验虽然残酷也饱受争议,可却真实而深刻地让我们看到,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来源于心理上的支持和肢体的接触,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喂养。一个在照顾者的关怀、支持、拥抱、接触、安全、依恋下的孩子会更幸福健康地成长。

悠扬:什么是冷暴力?

张波:双方发生矛盾了,态度冷漠,漠不关心,将言语交流降到最低的程度。

悠扬:父母对孩子的漠视,会对孩子造成哪些精神摧残?

张波: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最近正琢磨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能力,并问我,知不知道一个“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的著名观点。这个观点是说,通过延迟妈妈抱孩子的时间,来推迟满足并减少孩子渴望母亲亲密接触的需求,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这基于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的理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华生认为,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如何呢?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并且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研究表明,很多采取“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成长中,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母亲看似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而婴儿的整个世界已经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从小独立到底好不好?

其实孩子在出生前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非常安全。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发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创造力,于人友善,同时会坚定的捍卫自己。当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这是正向的爱的流动和分化,婴儿对世界的信任来自于内在的安全感。

可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使孩子在婴儿时发现“母亲不能与我一体,世界也不能给予我所求”,他们会焦躁、会暴怒、会回避、会伤害。这种从小培养的“独立”,其实是让孩子从小遭受冷漠对待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一种与母亲和世界情感沟通的“无力感”。

悠扬:为什么人们容易对亲近的人冷暴力?

张波:这个就是亲密关系的问题了,我们亲近的人就是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人,几乎每个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把最好的一面给陌生人,而最差的脾气却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也许你我都是这样的人,我们能对陌生人、对同学很友好,温和地讲话、友善地相处,从不发脾气,但对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另一半……总控制不了脾气,一言不合就爆发了,冲他们大吼大叫,语言刻薄犀利。

所以同一件事,往往对亲人更控制不住自己脾气。别人是不分陌生人和亲人的,除了自己以外的都是别人,那些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别人发的脾气其对被人使用冷暴力活着暴力都是不该有的表现。

悠扬:冷暴力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疾病吗?我们如何走出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

张波:刚上初中的圆圆请爸爸下班回来帮她买一套书,但是爸爸因为太忙了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结果就因为这点小事,圆圆三个月没跟父亲说一句话。就算父亲主动跟她说话,她也坚决不肯跟父亲讲话。直到父亲一直努力不懈的与圆圆沟通,又是写信又是发信息又是送礼物,最后圆圆总算是消气了,宣告冷战结束,父女俩又恢复了从前有说有笑的关系。虽然在父亲的不懈努力下,圆圆最终结束了对父亲的冷战,但圆圆不知道,她自己正在冷暴力自己的父亲。

为什么圆圆会冷暴力自己的父亲?因为圆圆妈每次跟圆圆爸吵架过后都会有数月的冷战,圆圆自然也就学会了妈妈对待爸爸的方式和态度。

原本只是夫妻双方成为了两败俱伤的冷暴力受害者,现在圆圆也有样学样地成为了冷暴力的受害者,但同时圆圆也是冷暴力的施暴者。

在蔓延着冷暴力的家庭中成长,对于儿童心理的伤害是潜移默化而又不可逆转的。

长时间的家庭冷暴力,会使孩子的个性发生改变。如果家长不警觉的话,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不合群,也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善于察言观色、谨小慎微,而这些都会妨碍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所以,为了孩子的笑容、为了明天的幸福,我们要拒绝冷暴力。

悠扬:爱孩子这种能力,该怎么去刻意练习?

张波:育人先育己,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要先允许自己成长,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自己的原生家庭,心理都有一个内在小孩,需要需关心,同时为人父母,我们莫不如把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内在小孩联系起来,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从孩子从爱自己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

终其一生,孩子都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在父母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一切,不要让他失望。

《爱聆听》是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一档心理疗愈互动节目。节目通过两种方式互动,每周五13:05——14:00,听众通过直播热线0851—85986946参与节目,关注“爱聆听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搜索“爱聆听工作室”拼音首字母也可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