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为母返乡当起养牛人——花溪乡安作村杨明利

2020-11-22 15:50

我叫杨明利,是黔西县花溪乡安作村瓦房组人,长期在外务工,2018年初,因长期患有帕金森症的母亲病情加重,父亲年龄也大了,既要搞生产,又要管生活,照顾不过来,我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到农村。

杨明利端水给母亲吃药

当时,我心里有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也想到车到山前必有路,暗自给自己鼓劲。这些年来,我先后在广东潮州、汕头等地打工,收入也逐年变好,我有点担心回家后能不能快速适应,稳定下来。

杨明利在广东打工时的照片

回家的路上,我坐上了高铁,没有了多年前人山人海挤火车的艰辛,到黔西就用了几个小时。在黔西回花溪的路上,一路高速,水泥路直达家门口,没有了以前坐“蹦蹦车”的感觉。村子里有路灯、广场、养殖场,机耕道也修到了地里面。

看着眼前家乡的变化,我想只要勤快,路子合适,应该能稳定下来,我开始盘算……

种玉米不赚钱,要做点产值高的。

驻村干部刘应文在杨明利家走访

过完年后,村干部杨正权和帮扶干部与我联系,研究养牛的事,他们说发展养牛还是挺适合我的,还有贴息贷款支持。

说干就干。2018年3月,我在农村商业银行贷了5万元的“特惠贷”,开始建圈舍买牛喂。

以前,家里也喂过牛,但不多,我深知我的经验和技术是不足的。这次要搞规模大的,技术必须过关。于是,我一边种草喂牛,一边在网上和书本上学习,还到村组织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向有经验的兽医和农户讨教,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逐步掌握了养牛技术,发展得还算顺利。

2019年,我从最初的4头母牛发展到8头,市值不断升高,还上了1万元的贷款。帮扶干部帮我联系申请了5000元的养牛补助,自己养牛还能得到国家的补助,我对发展养牛越来越起劲。

为了让我家能稳定脱贫,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帮助父母解决了低保金提标,每月的药费开销有了着落,还能补贴家用。后来,根据我的实际情况,还为我推荐了民生监督员的岗位,我现在每月有500元的工资。干这个工作,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还能兼顾养牛,照看老人和督促孩子读书。

这段时间,电视里都在报道,干部也在宣传,今后国家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给我吃了“定心丸”,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会接着努力干。以后我准备像滚雪球一样把养牛数量和规模一年一年的扩大,每年都有几头牛卖,收入应该还可以。我觉得我们农村会越来越好。

杨明利家房子

通讯员:冯海军 整理

编辑:王维

编审:侯超  许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