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小房企的危情自救:债务​暴雷​后,高管集体自愿减薪

腾讯房产 | 2021-12-17 17:45

这一次,阳光城的高管们要跟老板一起“共克时艰”了。
日前,有市场消息称:从2021年12月份开始,阳光城高管集体自愿减薪并缓发薪资,此次调整包括集团高管和区域公司总裁级别高管。

阳光城方面回应称消息属实,“此次为高管集体自愿减薪并缓发薪资,愿与企业共克时艰。”同时,此次调整不涉及基层员工,“基层员工薪资仍正常发放。”

高管集体自愿降薪与企业共克时艰的背后,阳光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企业危机。

此前的10月29日,由于三季报业绩“变脸”,引发二股东泰康系不满投下两张反对票,阳光城的流动性危机正式爆发。

此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原本隐身幕后的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重回台前并多番奔走,希望为阳光城争取到更多喘息的空间。

有意思的是,在阳光城深陷流动性危机的同时,阳光城依然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洗牌,这在目前爆发危机的房企当中并不多见。

中海系高管悉数出局

早在流动性危机爆发之前,阳光城的人事洗牌就已经在进行当中。

10月20日晚,阳光城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0月19日召开第十届董事局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聘任公司执行总裁、执行副总裁的议案》,决定聘任徐国宏为公司执行总裁,聘任陈霓、李晓冬、江河为该公司执行副总裁。

阳光城执行董事长兼总裁朱荣斌将全面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董事会战略管理、重大决策管理、部署公司新赛道的研究及拓展工作;徐国宏则由原阳光城集团副总裁兼福建大区总裁,晋升为集团执行总裁,具体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同时兼任集团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向集团执行董事长兼总裁朱荣斌汇报。

此外,原集团CFO陈霓晋升为集团执行副总裁;原集团副总裁兼浙江大区总裁李晓冬,晋升为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浙江大区总裁;原集团副总裁兼上海大区总裁江河,晋升为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上海大区总裁;张坚被任命为福建大区总裁,全面负责福建大区各项管理工作。

阳光城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朱荣斌此前作为执行董事长兼总裁,事务繁忙,在营销、产品研发、全员客服、信息化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徐国宏接下来将协助朱荣斌处理日常事务。

该人士还透露,徐国宏2017年加入阳光城,和朱荣斌几乎是同一时间,徐在业绩上让老板林腾蛟颇为满意,他在任的福建大区连续7年斩获福州楼市销售冠军。

据了解,这批新任命的管理层均已在阳光城任职多年,一直担任重要岗位,属于中坚力量。公司创始人林腾蛟希望通过这次提拔,提振管理层士气,消解疲态,让大家与公司一起努力穿越行业寒冬。

一次性晋升五名老将,这在阳光城发展史上从未出现。更为关键的是,有人晋升,就意味着有人离开或被调任。

这背后,系出中海的吴圣鹏、王笑峰、刘伟三名区域总,所在的区域层级均被降低。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阳光城另有两名副总裁张能迪、宋涛早已在2020年离职。其中,张能迪同样也是出自中海的一员老将。

到了10月26日,林腾蛟再次主导人事调整及区域合并。

其中,上海大区合并成渝区域,新大区的范围再次延伸,包括上海公司、南通公司、嘉湖公司、山东公司、新疆公司、成渝公司等,新大区由江河主持工作;浙江大区合并陕甘区域、云贵区域,浙江大区,范围包含了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新大区由李晓冬主持工作。

有意思的是,同样出自中海功的广西区域原总裁黄小达被调任集团总部任职运营负责人;原集团助理总裁兼营销中心总经理陈友锦调任广西区域任职区域总裁。

及至11月26日,阳光城副总裁徐爱国宣告离职。据21世纪经济报道,徐爱国在阳光城三季报发布的前两天,已办理完离职手续。之所以拖到月底才正式离职,是由于阳光城爆发了短期流动性危机,公司担忧徐爱国离职引发外界过度解读而进行了挽留。

至此,由朱荣斌一手招揽来的系出中海的高管们基本全数出局。

在地产圈,林腾蛟曾被视为是最舍得放权的房企老板之一。

2012年开始的陈凯时代,阳光城启动全国性扩张,将总部搬到了上海;2015年开始的张海民时代,阳光城发力并购,被业内称为“小并购王”。2017年,林腾蛟又从碧桂园挖来两员大将——朱荣斌和吴建斌,阳光城由此进入“双斌”时代。

但在爆发流动性危机的2021年,林腾蛟似乎认为,只有“自己人”才真正靠得住。

林腾蛟的危情自救

一切的起点,似乎都要从阳光城发布的2021年度三季报说起。

10月28日晚间,阳光城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营收及利润双降:其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14.01亿元,同比下滑18.24%;归母净利润为9.19亿元,同比下降11.57%;基本每股收益0.21元,同比减少15.67%。

此外,其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7.52亿元,同比由盈利10.06亿元转为亏损;其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9.07亿元,净流出规模同比大幅增加239.07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09.57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195.58亿元。

这样一份业绩报告,显然超出外界预料。二股东泰康系派驻的两名董事当下投出反对票,理由是:对于公司三季度所表现的公司经营恶化,需要得到管理层合理解释。

腾讯房产了解到,阳光城于2020年引入战略投资人泰康,获得33.78亿元投资,正式进入“地产+险资”时代,并且与泰康签下十年净利润对赌之约。

根据协议,阳光城须在2020年-2024年实现不低于15%的归母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且累计归母净利润不低于340.59亿元,并在随后的2025年-2029年期间,分别实现5%-10%的业绩增长。如果业绩未能达标,则需对泰康进行相应现金补偿。

而根据财报,前三季度,阳光城实现营业收入413.32亿元,同比增长8.59%;归属股东净利润 29.12 亿元,同比仅增长6.23%。参照今年的市场行情,阳光城大概率无法达成与泰康的对赌。

公司经营情况的恶化,以及实控人与二股东矛盾的公开化,共同推动阳光城危机的加速爆发。

公告次日,阳光城股价跌停。随后,由于连续3个交易日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超过20%,阳光城不得不发公告作出说明。公告透露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美元债到期恐怕还不上了,正在沟通展期;二是由于股价持续下跌,大股东部分股权质押已经达到平仓线,遭遇被动平仓。

由此,阳光城正在遭遇的流动性危机,正式被摆到了台面上。

面对危机的爆发,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重回台前并多番奔走,积极自救。

据《第一财经》报道,泰康对三季报公开反对后的次日,林腾蛟便率领高管团队去了一趟泰康总部寻求沟通,希望能得到二股东的理解。尽管这次拜访没能让泰康公开表达支持,但展现了林腾蛟的积极姿态。

紧接着,林腾蛟辞去了兴业银行董事一职,称要“专注自身企业经营”。随后,兴业银行现多宗大宗交易,被外界认为是林腾蛟出售股份套现,希望借此为阳光城增加流动性。

同时,阳光城积极寻求实施到期债务展期。对于要约交换美元债展期后发行的新票据,除了阳光城母公司担保,林腾蛟还加上了个人担保,被员工称为是“老板赌上了身家”。

在林腾蛟的多番奔走和努力下,11月9日,好消息传来,阳光城三笔境内债券展期方案获得通过。11月12日,阳光城美元债豁免交叉违约的同意征求获得通过,2只美元债展期也获得通过。

阳光城将走向何方?

尽管多方努力,但显然,积重难返的阳光城仍未脱离危险期。

11月1日,穆迪将阳光城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2”下调至“Caa2”。另外,穆迪将阳光城嘉世国际有限公司所发行债券的高级无抵押评级“B3”下调至“Caa3”,该等债券由阳光城提供无条件且不可撤销担保。

同时,穆迪还将上述评级并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评级调整之前,评级展望为“负面”。

穆迪副总裁兼高级分析师Celine Yang表示:“评级下调反映出该公司流动性风险增加,原因是其现金缓冲能力减弱,持有大量短期债务到期,及融资渠道受限。”

穆迪预计,阳光城可能无法动用其持有的所有现金来偿还到期债务,因为大部分现金都在项目公司层面。此外,该公司在合资企业中的风险敞口很大,这可能会限制其控制现金流的能力。

腾讯房产了解到,阳光城四季度到期的债务情况为:境内公司住宅15.8亿元,信用类ABS12.7亿元,境内美元债2.5亿美元。

虽然近段时间房企融资出现一定程度的宽松信号,但主要惠及对象是央企、国企,以及现金流状况良好、销售规模排名前列的民企,对于像阳光城这样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民企,不仅再融资通道几乎完全关闭,不遭遇债务挤兑就已经不错了。

而更为严重的是,阳光城的合同销售额也在下降。

12月6日,阳光城发布公告称,于2021年前11月,公司实现销售金额约1736.22亿元,同比减少7.65%,销售面积约1085.1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8%;其中,权益销售金额约1112.25亿元,同比减少7.8%,权益销售面积约751.1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3.8%。

据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2021年1-11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TOP200》显示,2021年1-11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1161.4亿元,同比增长10.7%,而阳光城1-11月份销售额增长率为-7.65%,低于百强房企均值约18个百分点。

若按2021年2200亿元的销售目标计算,今年前11个月阳光城完成了78.92%,不足八成。

穆迪在此前下调评级时就指出,尽管阳光城在其关键市场拥有良好的业绩记录,经营规模庞大,土地储备多元化,但,由于融资条件紧张,消费者信心减弱,预计未来6-12个月,阳光城的合同销售额将下降。这将降低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进而减少其流动性。

企业活过来,员工才有饱饭吃,所有人都在期待,大换血以及自愿降薪的高管层,能重新塑造阳光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