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三线”引清泉 润泽城乡千万家
清镇美丽乡村(资料图片)
工人正在进行席关水厂工程扫尾工作。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摄
清镇市针对农村饮水问题,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一网三线”,将全市城乡连为一网、互联互通,让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入村、入寨、入组、入农户,实现同源、同管、同价、同服务,彻底解决农村千百年来“吃水难”问题,真正迈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时代。6月份,清镇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已基本实现。
克服施工困难 筑牢“一网三线”
席关水库水源经水厂净化后需经两次提水至海拔约1530米的高位水池,最高的高位水池位于清镇市第三高峰老黑山上。提水落差达180米,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负责该高位水池建设的是贵州瑞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公司项目负责人龙静介绍,高位水池长28米、宽18米、深4米,可蓄水2000立方米,蓄满水后正常放水5个半小时才能放完。项目3月20日动工,已于5月28日建成,正在进行最后清洗,清洗完毕后可正式投用。
这个高位水池位于海拔1530米的山顶,山路坡度大,一般运输车辆难以到达,只能用吊车将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分批调运,遇到下雨天,运输和施工难度更是翻倍。在这样严峻的施工条件中,施工单位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将项目如期完工。
距离高位水池数公里处是二级提水泵站,净化后的水源正是经过这里提升至高位水池。
二级提水泵站的建设方贵州建工六公司技术负责人赵发建介绍:“二级提水泵站的海拔约为1350米,与2000立方米高位水池落差为180米,两者之间的管道约有3.1公里,因为落差高、距离远,二级提水泵站使用的是多级隔水泵,配套250千瓦电机,以保证提水效果。”
从源头到龙头,两点之间的供水线穿越崇山峻岭,为确保供水线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清镇市水务管理局局长赵先伦带领团队用脚步进行丈量,“一网三线”上都有他走过的脚印。
“只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才能真正让饮水工程取得实效,最终让群众受益。”赵先伦说。
多方携手奋战 创建设“新速度”
“还不到两个月,这么大的水厂就建起来啦。水厂建完了,咱们就能吃上干净的自来水了。”在清镇市站街镇石牛村村民白少英眼里,家附近的席关水厂建设速度很惊人。
3月15日,清镇市席关水厂工程列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应急项目后,清镇市水务局第一时间将项目建设倒排工期,3月15日,席关水厂应急工程项目正式动工。3月18日管网及高位水池施工进场,4月19日一体化设备进场,5月30日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并进入通水调试。该工程从开始动工到完成通水条件,仅用了72天,清镇市用实际行动创造了清镇水务人的“新速度”。
水厂启动建设以来,清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实地调研,分管领导现场调度,清镇市水务局党委班子“5+2、白加黑”,赶赴现场调度、指导,紧盯施工进度与质量;施工队不断调整和优化施工设计,形成多个作业面和交叉作业的模式。在水务局和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席关水厂工程、莲花山水厂二期管网建设工程等如期完工。
据了解,清镇市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水源除了已建成的席关水库、迎燕水库、红枫湖水库,还将准备建设羊叉河水库、陀拢大麦西水库等作为清镇市人饮水量的保障,彻底让清镇农村饮水的水量和水质再上新台阶。
作为贵阳市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清镇市辖区里有红枫湖和鸭池河、暗流河、猫跳河等重要的水库和河流,但因为喀斯特地貌和相对海拔落差大等原因,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严重,农村群众存在吃水难问题。长期以来,家家户户采购大水桶、选择修平房、修建蓄水池已成常态。
为解决“吃水难”这一历史难题,2019年,清镇聚焦农村饮水安全等“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投资14818.88万元,实施莲花山自来水厂新建工程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共建管网1000余公里,解决新店镇、王庄乡、卫城镇、暗流镇、流长工程性缺水问题,共解决108819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
2020年,清镇市依托已建骨干水源席关水库、迎燕水库和莲花山水厂,投资19836万元,新建席关水厂供水工程,迎燕水厂供水工程及莲花山水厂二期管网,解决卫城、站街、暗流、犁倭、流长5个乡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清镇市打造的城乡一体化“一网三线”供水工程建成后,将大型水库优质水源,经过初沉、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多道工序,形成干净、清澈、安全的饮用水,再通过管道提升至高位水池,最终流向千家万户。
预计到6月底,清镇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将达到95%,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化解“重建轻管” 促“城乡一体化”
“为保障供水与水质安全,项目建成后交由贵阳水务集团清镇市乡镇水务公司运营管理,具体负责水费收取与运营管护、水质监测监管等工作,实现全域供水一体化、供水产业一体化、管理维护一体化,彻底解决过去饮水工程重建轻管或无人管理的问题。”赵先伦说。
清镇市乡镇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贵平介绍,过去,农村或通过自建蓄水池或分散式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问题,但饮用水源仅经过初步处理,水质安全没有足够保障,同时,饮水工程存在管理欠缺问题,使得政府投入了不少资金,采取了不少措施,饮水安全始终解决不了,也难以持续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城乡一体化供水后,农村将与城市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价格、同服务,公司也将在各乡镇村寨设立管理所,派专人进行管理,确保实现‘小管问题不过天、大管问题不过夜’,真正让群众吃上干净水、放心水。”陈贵平说。
“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将彻底扭转以往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历史难题,真正地将农村供水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管护责任落到实处,以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供水服务,真正实现建得成、管理好、用得起、长受益。”赵先伦对于未来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运行同样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