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丨从“焚烧智慧”到“替代哲学”,贵州把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方案带到世界舞台
2025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美丽中国建设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样宏观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相关技术又有哪些应用场景?来看记者近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观察到的线索。
论坛现场,两块屏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你看,比如氮氧化物,GB18485(《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标准是250,我们在70左右,良好的情况下能够小于30。”中科清风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总经理黄坤告诉记者。
“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的排放是最难的,因为焚烧温度不稳定。这一块已经取得了突破,那就是烧达标和烧赚钱,烧达标要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烧赚钱是资源再利用,垃圾变成宝贝。今年我们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得到9位院士的认可,该技术已经达到国际的一个先进水平。”黄坤说。
据介绍,围绕分散式小型化垃圾无害化处理,这家创建于毕节的企业把生活垃圾作为绿色能源来开发,目前已拥有300多项专利。
中科清风环保技术研究院院长付顺坤告诉记者:“现在业务发展到了其他国家,加纳我们签约了上百个项目。我们不仅治理国内垃圾,还参与了全球治理。”
除了技术出海,论坛还公示了今年第一批《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涉及美丽城市、乡村、海湾、工厂建设实践案例等7个方面。
这家被写入案例的苏州公司,就把相关材料带到会场,向国际同行介绍,希望能达成合作。
苏州邦得新材料总经理帅育斌告诉记者:“我们用金属新材料去代替传统的木材、石材,回收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一头把钢铁产能过剩消耗掉,运用到各种建筑领域;另外一头减少了开山伐木,还通过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走出去。”
肯尼亚茶叶委员会研发中心主任詹姆斯·基里马表示:“这项技术非常不错,非常实用,希望能在引入到肯尼亚,推动产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