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组合“俪人行”与“青衫渡”携手登台
光影朦胧的灯下,身穿汉服的姑娘们信手拨弦,吹笛击鼓,衣香鬓影仿佛一卷流动的古画,引人遐想古人曾经的诗情意趣。这支来自中央民族乐团的女子室内乐组合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俪人行”。2月12日,她们与乐团的另一支男子室内乐组合“青衫渡”共同登台国家大剧院,为观众们带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赏乐之夜。
在国潮风席卷的当下,纯正鲜明的中国式表达备受追捧。“中国民乐在传统上一直都有室内乐的表达方式。”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介绍,“中国音乐更多是细腻、内敛、有韵味的表达,小型的室内乐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现这些特质,这不是我们的开创,而是一次寻根。”
“俪人行”与“青衫渡”正是中央民族乐团推动民族音乐小型化、多样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前者首先亮相于2021年播出的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12位身着汉服的女子穿越至五代,完美复刻“彩绘散乐浮雕”,一曲《踏歌行》如同古画复生,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她们姣好美丽,这个组合因此得名“俪人行”;随后,乐团相应地组建了一支男子室内乐组合“青衫渡”。2022年,在央视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奋斗的青春》中,“青衫渡”以一首《光明行》正式与观众相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青衫’是男子的象征,‘渡’字则和‘俪人行’的‘行’字相对。”赵聪说。这两个隽永诗意的名字,首先立住了组合的形象与气质,再加上汉服、长衫等民族服饰的外在“赋能”,古风古韵成为了他们格外鲜明的文化标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爱上民乐。”“俪人行”队长、著名箫笛演奏家陈莎莎说。去年中秋之夜,“俪人行”与“青衫渡”登台国家大剧院,“散场后,好多观众在门口等着我们签名,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年轻孩子。”当民乐越来越多地跳出陈规的桎梏,年轻观众给予了及时而热情的回应。
(内容源自北京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