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贵阳 | 清代贵阳“商业圈”有你知道的“老字号”吗?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 | 2022-01-12 10:40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店铺打出“老字号”甚至“百年老字号”这样的宣传语。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是很难分辨这些商铺字号是不是真正的“老”。对于贵阳而言,历史上有过哪些知名商铺字号?是否也有老字号或百年老字号传承至今呢?欢迎收听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与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联合制作的《听见贵阳》。

贵阳的商业在清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以坊市形态出现,也就是一些交易市场,没什么店铺门面,更多的是摊贩交易。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东南沿海的外国商品逐渐进入贵阳市场,贵阳商业出现了制革、皮业、京果海味业、火柴业、照像业、修理钟表业等新兴行业,到清朝末年逐步形成了七十二行的商业格局。与此同时,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成为繁盛的商业区。

当时,在各行各业中,一些品牌、店铺字号开始崛起。如“华日兴”是贵阳成立较早的绸布店。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官绅唐炯和于德楷合资创办了同济堂中药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田家巷有了镜秋轩照像馆。

清末贵阳商业户约300多家,以盐业、纱布业、绸缎业、百货业等四个行业最大。盐业有20多家,以协兴隆、永隆裕(华家产业)、莹兴隆、永发祥等号较大;纱布业有30多家,以德大生、同义厚、马文泰、万盛兴等号较大;绸缎业有60多家,以浦庆昌、蔡恒泰、群明社、张日兴等号较大;百货业有40多家,以王隆昌、陈兴隆、戴宝华、荣永兴等号较大。

那时,省外商人来贵阳大多结帮经商,因此会馆众多,成为行帮活动的场所。正因为如此,清朝时贵阳的商贸领域基本是以地域来区分行业的。比如江西人卖油,湖南人售布,四川人打草鞋……据《黔南职方纪略•贵阳府》中记载:“于是江、广、楚、蜀贸易客民,毂击肩摩,籴贱贩贵,相因坌集,置产成家者今日皆成土著。”

清朝光绪元年(1857年),贵阳的杂货店已形成京、苏、川、广四帮,京帮有庆长永、义聚和、天生福等号,苏帮有管天顺号,川帮有王隆昌号,广帮有广兴利号。到清末时,江西商帮已控制油行、笔墨业、瓷器业;湖南商帮已控制纱布业、木器业;四川商帮已控制理发业、饭店业、砖瓦业、草鞋业;广东商帮已控制照像业、钟表修理业、颜料五金业等。

文通书局工作场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洋纱、洋布、洋油、洋灯、洋火、洋钉等商品在贵阳市场已占有一定数量,贵阳成为贵州洋布和其他洋货的最大市场。经营盐业致富的华之鸿,投资数十万两白银,赴海外购买印刷机器,派人东渡日本学习印刷技术,他所创办的文通书局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正式开业。华之鸿也是清末民初贵州最大的民族工商业者。

此外,清末时,贵阳己有轿夫巷、鲜鱼巷、打鱼街、马棚街、粑粑巷、皮匠湾、盐行街、铁匠街、铜匠街等以行业命名的街道。

资料来源:黄政主编、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 商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