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快讯|作为“整体”的何其芳文学形象建构——评《从“梦中道路”到“革命道路”——何其芳文学道路研究》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4-12-06 16:59

周思辉撰写的《从“梦中道路”到“革命道路”——何其芳文学道路研究》一书,于2023年12月出版面世。该书的研究方法巧妙融合了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辨的双重优势,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何其芳自1929年初涉文坛直至1977年期间,其文学旅程的演变轨迹。书中核心论点鲜明,着重阐述了何其芳文学道路的本质变迁——即从梦幻般的“梦中道路”逐步迈向坚定的“革命道路”,同时,这一历程也标志着他从一位“唯美主义作家”向“革命作家”的深刻转型。然而,周思辉指出这条转型之路绝非坦途,而是布满了挑战与内心的冲突,是“新我”与“旧我”之间复杂交织、痛苦挣扎的漫长过程。此著作不仅是对何其芳文学人生的深度挖掘,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心灵轨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

一、何其芳研究中“新月时期”的引入

“新月时期”作为京派文人研究中的一个标志性历史阶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时间参照点。学界已广泛讨论了包括胡适、梁实秋、叶公超、方令孺及罗隆基等在内的多位学者在该时期的创作情况。而用“新月时期”来指称何其芳1929至1931这三年的创作实践则是周教授的创见,为何其芳早期创作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尽管《从“梦中道路”到“革命道路”——何其芳文学道路探究》一书在2023年12月才出版,但“新月时期”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文学分期观念,实则早在2020年周思辉发表的《在虚幻的文学世界抒写青春的理想——何其芳“新月时期”诗作中的思想》一文中便已被明确提出并阐述。这一观点不仅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也进一步彰显了“新月时期”在何其芳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价值。“只有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系统中的适当地位上来加以考察,我们对两个或更多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才会有所收益。”[1],同样,何其芳新月时期的作品,也唯有将其融入“新月派”这一时代潮流的宏大背景中,方能确立其在何其芳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有学者认为,研究者在进行文学历史划分时,应当“首先注意作家本人的思想、概念、纲领以及命名等”,并尊重“创作主体”的主体意识,这一做法能够确保历史分期能够更大程度地贴合创作主体的实际情况。将何其芳1929年至1931年的文学探索阶段命名为“新月时期”,此观念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详尽的实证材料支持。一方面,从时间维度看,该时段恰好与后期“新月派”的鼎盛时期相重叠,为命名提供了历史背景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过往对何其芳早期文学活动的研究往往采用诸如“早年”“青春期写作”或“青年何其芳”等宽泛概念,这些表述不仅缺乏对该阶段具体文学探索与尝试的精准描绘,而且未能充分揭示出这一时期对其后续文学创作所起的奠基作用。此类笼统的分类可能导致误解,让人误以为何其芳的文学道路始自“京派”,从而妨碍了对何其芳整个文学道路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因此,“新月时期”的命名不仅是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何其芳创作特征的精准概括,也是完整掌握其文学发展脉络的必要条件。

本书,以“新月时期作品的存在”与“在虚幻的文学世界中追寻青春的理想”两个小节,全面而细腻地展现“新月时期”何其芳的文学轨迹。第一节细致地梳理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包括在《新月》上发表的小说《摸秋》与长诗《莺莺》,以及刊登于《红砂碛》上的一篇小说(《老蔡》)和十二首诗歌(《想起》《我要》《那一个黄昏》等),遗憾的是,发表于《中公三日刊》的诗歌作品因故未能流传至今。对创作情况的梳理,不仅有力地验证了“新月时期”作为文学分期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还为该时期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作品实例作为支撑。第二节则主要强调何其芳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新月”诗风的模仿,由于“新月派”不满于当时诗坛的“散文化”现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三美”和“带着镣铐舞蹈”等诗学理论,用以促进新诗的规范化和格律化。

“新月时期”的提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该书正文前25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的严谨以及考究的功力。同时,“新月时期”也不仅仅是何其芳个人文学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京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分化而来,他们在成员、文学主张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延续性,这种渊源关系在某一层面也能为何其芳创作的连续性提供佐证。毕竟“文学上某一个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1]。

二、著述初衷:推动何其芳文学创作历史化

何其芳,作为中国现代至当代文学转型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其从“梦中道路”向“革命道路”演变的文学道路,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深刻反映了同时代文人如何处理“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推动何其芳的这一嬗变过程及相关创作“历史化”,不仅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整理其文学发展的脉络,还能更准确地定位并巩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程光炜看来,历史化是一种“强调以研究者个体历史经验、文化记忆和创伤性经历为立足点,再加进‘个人理解’并能充分尊重作家和作品的历史状态的一种非常具体化的工作。”[2]。

而周思辉作为研究何其芳的学者,他对何其芳抱持着一种异于普通研究者的深厚情感。在与笔者的交流中,不难发现,其对何其芳的情感态度交织着同情与惋惜。这种复杂的情感反映出他真正做到了“回到历史现场”,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从何其芳经历的实际历史情况出发,而不是将何其芳硬塞进某种既定的理论框架里去。因为任何创作主体的创作活动都会有着它自身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无法进行理论预设的,否则,必然会导致其丰富性的牺牲,出现简化问题的现象。其实本书的实质是对何其芳个人的“文学史”进行梳理总结,将何其芳作为一个首尾一贯的整体来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以“何其芳现象”来将其文学道路割裂为两个前后对立的阶段。对何其芳文学道路的切分越详细就越有利于建构何其芳完整的文学形象。

从整体视角出发,该书作者深刻剖析了何其芳文学创作风格的演变,紧密联结其个人生活轨迹与时代背景的变迁,将何其芳的文学探索之旅划分为几个鲜明的阶段:首先是“新月时期”的初步尝试,这一时期何其芳的作品洋溢着青春的诗意与梦幻色彩;紧接着是“京派时期”的成熟阶段,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加深邃,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随后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转型期,何其芳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文学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革命精神与现实关怀;进入“新中国成立后”,他则更多地投身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倡导,为新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直至“何其芳晚年时期”,他依然笔耕不辍,致力于译诗及文学批评活动,展现了其文学追求的不懈与执着。这一系列阶段的划分,不仅勾勒出何其芳文学道路的曲折与丰富,也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何其芳文学道路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

三、对“两个何其芳”的反思

部分研究者在探讨何其芳的文学历程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落入“两个何其芳”的刻板印象之中,他们倾向于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水岭,将何其芳的创作生涯生硬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种做法往往伴随着一种以今度古的偏见,即过分地以现代视角去评判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具体而言,研究者们往往对何其芳前期的诗歌与散文中所展现的艺术追求给予高度评价,赞誉其独特的审美韵味与情感深度。然而,在审视其后期作品时,却常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将其归结为“政治性大于艺术性”,从而忽略了其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这种二元对立的划分方法,不仅简化了何其芳复杂多变的创作历程,更遮蔽了其文学创作的丰富性与连续性。实际上,何其芳的创作生涯是一个不断演变、持续发展的过程,他的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都蕴含着深刻的思考与独特的艺术探索。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这种简单化的分期方式,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去审视何其芳的整个创作生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其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正是基于对这一客观事实的深刻洞察,周教授的著作是将“何其芳”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连贯性的整体来进行研究的,通过对何其芳文学道路不同阶段的细致划分与阐述,旨在通过局部分析来达到对整体的把握。何其芳从“梦中道路”向“革命道路”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渐进过程。这一变化既根植于何其芳个人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受到政治风云变幻、社会结构调整以及其他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正如周教授所说:“何其芳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但革命作家这重身份是复杂的。”[3],何其芳的内心深处始终交织着“新我”与“旧我”的矛盾。从整体来看,他的文学道路是从唯美主义作家向革命作家的转型,然而其文学理念和艺术追求却始终保持着某种连贯性。他并未与“唯美主义”彻底割席,而是时而“表露”,时而“隐藏”这一倾向。

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的研究中,主体容易受到“历史断裂论”的影响。他们倾向于认为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充满了断裂、突变和跳跃。这些断裂点标志着历史时期的转变,使得人们对事物认知、记述、分类和理解的方式都会变得与以往不同,而这也正是“两个何其芳”在学界得到广泛认可的潜在理论共识。实则不然,文学有其自身的运作机制,外界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抹杀文学的独立性质。

结语

《从“梦中道路”到“革命道路”——何其芳文学道路探究》旨在推动何其芳文学创作研究的历史化进程,并创造性地引入“新月时期”这一概念,以精准概括何其芳1929年至1931年间的文学创作时段。该书在全面梳理与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性历史观念,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何其芳文学道路的演变轨迹。此外,该书还着重强调了何其芳文学道路的内在连贯性和不同时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力打破了“两个何其芳”的片面认知,坚持将何其芳视为一个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的整体来进行探究。书中对何其芳人生经历及其文学道路的细致梳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学形象,还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在遭遇社会巨大变革时所经历的被动适应与内心挣扎,展现了这一群体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美)勒内·韦勒克等著.文学理论 新修订版[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 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周思辉.从“梦中道路”到“革命道路”——何其芳文学道路研究[M].成都:西南大学出版社.2023:340.

供稿人:吴敏敏

实习记者: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