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丨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 | 2022-02-16 21:36

第496夜|陪伴曲《旅行的意义》

来源:不二大叔(ID:dashu259)| 作者:不二大叔

《遇见》栏目投稿邮箱:369142578@qq.com

1.png
0.gif

知乎上有个提问:“跟认知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人,在一起是怎样的体验?”

有条回答直击人心:“每天回家都是一种压抑的感觉,折磨着你的意志和精神,让你连说话的意愿也没有,只是沉默的低头前行。”

认知不同的两个人成为伴侣,更多时候只是互相的折磨和伤害。

诗人余秀华在出生时,因为缺氧导致脑瘫,致使行动不便。

19岁那年,余秀华嫁给了比自己大12岁的丈夫尹世平。

起初,余秀华也认真经营婚姻,投入感情,可没过多久她就发现,两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对等,认知层次不同,根本无话可说。

余秀华有满腔的才情,喜欢写诗,内心细腻,透过写诗抚慰自己残缺的身体。

可在丈夫眼里,写诗只是不务正业,并不能养家糊口。在这个男人眼里,从来都没有艺术,只有生活。丈夫做农活,余秀华不懂;余秀华写诗,丈夫也不懂。在丈夫的认知里,温饱大于精神世界;在余秀华的认知里,精神世界大于温饱。虽然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夫妻,可因为认知的不同,完全像个陌生人。

在余秀华看来,男人和女人生命是对等的,可丈夫却不这样看。即便是后来两个人离婚,在丈夫看来,余秀华是嫌弃他穷。

可在余秀华看来,她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个自由的灵魂,而不是带有枷锁的婚姻。很显然,丈夫永远不能理解这一点。

余秀华破裂的婚姻,正应了一句话:两个认知不同的人,很难成为终生的伴侣。

两个认知层次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后,会因为认知的差距而矛盾不断。

很认可一句话,认知是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认知的差距,会筑起两人之间的高墙,再好的感情,也会因此消磨殆尽。

很多人吃过海底捞,但海底捞发展背后的故事,其实很曲折。

海底捞创立之后,张勇就深刻地认识到两件事:一件事是火锅在未来必然会成为人们最喜欢的饮食之一;另外一件事就是海底捞想要从市场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服务标准。带着这两个认知,张勇把目光锁定在了西安,准备用西安做突破口,打开市场。

1999年4月,海底捞在西安的第一家店正式开业。让张勇始料不及的是,海底捞在西安的发展并不顺利,连续几个月亏损巨大。

最大的问题就是,西安的投资人并不认可海底捞的服务模式。在投资人看来,免费送水果、送围裙完全多此一举;客人在等待就餐的过程中,免费提供美甲、擦鞋等服务,完全是资源浪费。最关键的是,他们并不认为火锅就一定会成为未来人们喜欢的饮食。

于是,在经营过程中,投资方胆小甚微,斤斤计较,不断控制成本。经过多次沟通,依然没有改变投资人的认知观念以后,张勇痛下决心,让投资人撤资,压上全部身家继续在西安开店。

西安海底捞至此节节攀高,生意愈发火爆。

2003年底,张勇想要北上,打开北京市场,他觉得只有打开北京市场,才有可能打开全国市场。结果出现了跟西安如出一辙的情况,也是被投资人百般阻拦。

激烈反对之下,张勇直接拆散了创业组,只保留施永宏一个合伙人。2004年7月份,北京海底捞开业,凭借“独特”的服务模式,一举成功。

两个不同认识层次的人,注定了不能一起共事。在认知低的人眼里,认知高的人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是天方夜谭、不可理喻。

只有认知层次在同一个水准的人,才能相互扶持,走得更远。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一个人只有不断升级认知,才能遇到更优秀的人,见到更美的风景。

2.png
喆耳根们记得点赞转发,让老编给小编加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