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叙谈录|说到点子上,说进心坎里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3-02-01 17:29

普通的说话技巧,都只不过是说话之“术”,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把握说话之“道”。也就是,要学会从本质上思考你所要说的东西,以及组织语言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说话。

汤质在《关于说话的一切》中,从语言学和心理学出发,深入解构说话之“道”,教你如何“说到点子上,说进心坎里”。

说到点子上
 

为什么“说到点子上”这么难?是因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本身就很复杂。语言既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又是世间最难精通的信息游戏。一个词语的意义常常在意图、文本和解释之间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学者把这种特性叫作符号的“无限衍义性”。

为了克服无限衍义造成的理解困难,在组织句子时,我们会使用下面这类短语来作解释:你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没有别的意思。有趣的是,这些语句一旦出现,情况反而变得更复杂了。

说话如此复杂,我们该如何把话说到点子上呢?

首先,要破除那些完美沟通的神话,比如“张嘴就来”神话。

其次,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把话说明白了,无非是把因、果、相互关系三者给讲清楚了。而讲清楚它们之所以很难,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过程中,大量的不自觉的默认框架帮我们跨越了关于因果关系的思考,让我们直接得出了结论。我们以为自己是清楚的,而一旦要表达,才发现是糊涂的。

举个例子,去电影院看完电影,你说好看,朋友问哪里好看,你支支吾吾半天,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阻塞感,终于不耐烦地说:总之就是好看啊。

这种高效且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副作用很明显:一旦我们想在语言世界中具体澄清这些整体性理解时,就会发现根本“无从下嘴”。

最后,我们必须主动选择去相信、去假设这个世界不乏真诚表达之人,当他们说出“我纠结了半天,觉得自己情商不高”时,他们不是在玩弄技巧,而是在伸出手,向你表达他的真诚。

这就是如何“说到点子上”——先深入思考,再开口;相信对方的真诚,不过度揣测。

说进心坎里
 

为什么我们要“说进心坎里”?因为语言游戏的本质,是欲望的实现和权力的流动。我们玩语言游戏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绝不是什么讯息的传递,而是对关系的构建。

如何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做到“把话说到心坎里”呢?“打破预期,顺应张力”,这是在权力结构下最重要的沟通原则。

关系分为“优势关系”、“弱势关系”和“平等关系”,在不同类型的关系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 在优势关系中,我们可以打破权力预期,顺应弱势者渴望被尊重的欲望。

2. 在弱势关系中,打破权力强势者“被夸赞”的预期,但顺应他真正需要被认同的欲望。

罗振宇曾说过一个故事,有次他去采访当时因《品三国》而红极一时的易中天教授,那时他还是个不知名的编导,但在私下见面时,他只用一句话就打动了易中天:“我几乎读了您所有的书,我觉得《艰难的一跃》才最有价值,绝不是《品三国》可比的。”

易中天当即站起来,同他握手:“小伙子,你懂我,这的确是我最重要的一本书。”

“所有人都认为你的‘成就 A’了不起,其实你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在被人忽视的‘成就 B’”,这是黄金赞美句式。因为前半句破坏了原有预期,后半句释放了被抑制的欲望张力。

3. 在平等关系中,我们则需要从“策略性友善,无意识冒犯”变为“策略性冒犯,无意识友善”。

比如这样的句子:“我下面的话肯定会让你不舒服,所以我纠结了半天,但还是得和你说。”“我有件事想和你聊,又担心聊得不好会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你也知道我是个情商不高的人。”

很奇怪,听到这样的话你反而觉得很舒服,认为说话人明明情商超级高啊。关键点来了,这里的冒犯,是朝向说话人自己的。冒犯朝向自己,善意就对准了他人。

打破了关系的权力预期,但顺应了人人都希望被尊重、被认可的欲望,沟通就可以“说进心坎里”了。

从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好好说话”无疑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厘清了说话的本质,以及“为何说话如此困难”之后,你便能够搭建起关于说话的概念地图,可以由此展开一场关于“说话”的冒险。

思考比表达重要一万倍。用心又比思考重要一万倍。在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之前,我们先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有心人”吧。

文本参考: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