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闻好“好好聊天”:仪式与仪式感(下)

FM106.2贵州都市广播 | 2021-05-11 17:57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多一度听见,多一度温暖

【好好聊天】

仪式与仪式感1

仪式与仪式感1

00:00 / -
仪式与仪式感2

仪式与仪式感2

00:00 / -
仪式与仪式感3

仪式与仪式感3

00:00 / -
仪式与仪式感4

仪式与仪式感4

00:00 / -

本期话题:仪式与仪式感

有人认为,仪式感是生活的推力。

吃披萨,要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周末的第一顿午餐”;刷鞋时,心里想着“刷了鞋柜里最脏的鞋”;上完一堂沉闷的插花课,在日记本写下“了解到一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手艺”。

吃披萨、刷鞋和上插花课,单独拿出来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加上前缀定义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兴奋和快乐满满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一种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正活着的方式。我们也因此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南方:仪式感的重点在“感”,要走心动情。

闻好: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不要伪仪式感。

龚德全:回归传统意义上的“仪式感”。

本期聊天者:龚德全  中山大学民俗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把头发剪短,换一种心情。”

“白天上班好累,我要去泡个澡放松下。”

“进入职场,就扔掉学生时期的衣服吧。”

或直接行动——

出门前将拖鞋对齐摆好;

周五晚上喝一杯红酒;

捡起飘落在家门前的第一片金色的落叶,洗净、夹入笔记本。

他们管这种“多余的”行为,叫仪式感。

如果按“实际主义者”的脑回路,将日程简单罗列为吃饭、睡觉、工作和坐在窗边发呆,估计会让人笑容瞬间凝固,丧失对生活的期待。

而仪式感,让这一切有了新的意义。

还有人认为,仪式感是个人标签,是小日子里的专属情绪。

通勤路上必须听摇滚乐,因为步伐也会随之加快,甚至狂奔起来,让你免于迟到。

生活是一场戏,每集相同的故事令人犯困,总得来点戏剧性的场面,才叫精彩。

仪式感,就是这样的“小意外”。

手账,最初作为记载心事的小型记事本,变得越来越丰富,单一的文字加上了涂鸦、照片、贴纸、胶带、印章,又好看又好玩。手账的艺术性、仪式性逐渐高于实用性,并以“高级版日记”的名号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有人在豆瓣上提问:大家每天写手账要花多长时间?大家在回答里说,少则20分钟,多则1-2个小时——这意味着,制作一本精致的手账,需要每天牺牲一顿火锅的时间,而且得长年累月坚持。

手账背后庞大的数据和利益,足以映射我们对仪式感的“执迷不悟”。

毕竟,每晚记录生活点滴,配上精美的插图和装饰,才不辜负白天的努力啊!

仪式感让我们牢牢记住珍贵的往事。

你在下雨天里感到难过,不是因为天空阴沉,而是因为想起那个拥抱吧。

拍婚纱照、做饭后精心摆盘、踏正零点给好友送生日祝福、每逢回老家必到街角吃一碗味道不算好的面条……这些行为,虽然并不能改变生活现状,但它们都是生活的绳结和符号,为日后的无数次回想,提供契机。

电影《夏洛特烦恼》里,夏洛想起“上辈子”对马冬梅心动的感觉,契机只不过是一碗茴香面。

就像在某天深夜,当你与好友聊起初恋。你已想不起他的模样,但那个在操场上用蜡烛摆成的爱心,你永远记得。

指不定,你会扑哧一笑,说:“那个傻子,不知听谁说女孩都喜欢仪式感,竟当着这么多人面表白,害我尴尬死了!”

但有人拿仪式感为拖延症“挡刀”。

如回到公司先泡一杯茶、去一趟洗手间、轮流跟微信好友说“加油”、一笔一画列完今日计划……完成一系列预备动作,已经到了午餐时间。

他们都将仪式感曲解为消费主义了。仪式感不是花费上万元、在网上订一卡车玫瑰,而是亲自到花店、挑选出最让你惊喜的那一朵玫瑰。

生活,幸亏有仪式感跳出来制造无序的有趣、加油鼓劲、撩起回忆,偶尔整出一点小意外,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陷入周而复始的、寡淡乏味的循环。

【好好聊天】和你聊:仪式与仪式感。

(本文部分图文转载自“新周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