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丨贵州工业:用“含绿量”赢得发展“含金量”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贵州多路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从而做好工业绿色低碳“加减法”,擦亮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色调。
贵州台记者万好:“我现在是在黔源电力董箐水电站,这个水电站比较特别的是水光电互补。大家看我身后是水电站的大坝,上面铺满了光伏发电面板,这也是全国首例在坝面铺设光伏板,面积达到100亩。可以说晴天雨天对于咱们水电站来说都是好天,让资源最大化得到利用。”
董箐水电站是国家第二批“西电东送”重点项目,去年总发电量达30.31亿千瓦时。为改善纯水电单一产业结构,当地建设15万装机容量的镇良光伏项目,布置约1.2万千瓦容量的光伏板,现已投产发电。
黔源电力董箐分公司副总经理李锋介绍,进行水光互补以后,健全和优化在新能源绿色产业结构方面,同时对抵御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公司正在开建的是第二批镇宁坝草光伏项目,现在是20万装机容量,预计在今年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黔源电力董箐分公司副总经理李锋
黔源电力是一家“零碳”清洁能源公司,通过水光互补,去年企业发电量为95.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04%。
除新能源产业外,传统产业的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也在持续推进。贵州作为磷化大省,磷石膏综合利用是关键一环。今年5月,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的第三期无水石膏生产设备投入使用,这也是全球第一条高温无水石膏生产线,装置产能达每年30万吨,消耗磷石膏近50万吨。
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彬表示,现在主要从矿山充填、建筑材料、水泥缓凝剂等五大路径来利用磷石膏。去年公司光是建材这个板块用了136万吨。在“十四五”末规划将磷石膏建材领域产业化、规模化、价值化利用的量要达到500万吨以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彬
去年贵州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已突破1300万吨,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96.43%,超全国水平。
前不久,贵州20多家企业及3家园区入围工信部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与“绿色园区”。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煤企本是“排放大户”,如何实现能耗“瘦身”?记者发现企业每年可发电约3.2亿度,基本满足公司用电负荷。同时,将焦化生产废水处理后用作补充水,年可节约用水约84万方。去年企业实现产值约68亿元。
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毅介绍,下一步计划是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在“双碳”背景下,做好二氧化碳制液化天然气碳中和利用项目建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配合集团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利用。
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毅
如今,贵州企业绿色发展的触角正从生产端、供应链延伸至废弃物利用。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淘汰后的废旧锂电池在贵州长虹鹏程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摇身一变,作为上游原料又循环“返回”锂电池产品制作中。目前,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将生产硫酸锰、硫酸钠等副产品,预计明年年底建成投产。
贵州长虹鹏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袁茂强表示,这次技改主要完善整个工艺流程,产业链做完,实现整个经济价值最大化。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完之后,实现降耗和提升产能、产品质量。一年大约是能够处理电池粉18000吨。公司去年总的利润大约是3000万。
贵州长虹鹏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袁茂强
今年,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逐渐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路径。开发区去年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产值达到26.19亿元。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廖明江说,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现有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企业16家,其中规模以上废旧锂电池梯次利用及综合回收利用企业4家。下一步,提高工业节能水平,建立园区智慧能源管理模式,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绿色工业园区。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廖明江
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为实现“双碳”目标,贵州编制印发了《贵州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印发实施《贵州省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截至2022年底,共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62家,绿色工业园区27个。2021年、 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同比下降7%以上,超额完成“十四五”进度目标。2022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4.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