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的乡愁,是最美的乡村振兴图
近年来,枫香镇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更加靓丽、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群众笑脸日益灿烂。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2607元增加到2020年的20226元,顺利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
放泥、拉坯、定型,在花茂村陶艺一条街,土陶非遗传承人母先才正忙着制作盬子赶订单。时不时的,他还要给来往的游客作介绍。他告诉记者,今年他的陶艺馆已经接待了10多批研学团队,每一批都有两三百人。来的游客多了,订单自然也多了起来。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全国各地来我们花茂村旅游的人特别多。购买土陶的客户基本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才能订到货。”花茂村村民母先才说。
花茂村的土陶业曾经十分兴盛,后来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村里的土陶师傅纷纷外出打工,土陶作坊也只剩下母先才一家。2014年,花茂村开始新农村建设,母先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贷款建起陶艺馆。在当地旅游的带动下,陶艺馆火了起来,不仅将花茂土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的总收入也达到了30万元以上,母先才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在花茂村做陶,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现在家乡发展得原来越好,我的陶艺馆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也过上了小康幸福的生活,心里特别高兴。”母先才说。
在乡村旅游日益兴旺的同时,花茂的农业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走进当地的“稻+鸭”有机种养殖基地,村民黄安平正忙着管理稻田里的水稻和鸭子。去年,他从合作社流转出250亩土地,通过发展“稻+鸭”实现收入约9万元。看好这种模式的他,今年又多流转了土地100亩,多投放了600只鸭子。
“我们主要以鸭子来除虫、除草,这种模式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种出来的水稻品质更好。”花茂村村民黄安平说。
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花茂村创建了绿动九丰、红枫圣源等5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种植“稻+”1000亩、蔬菜3150亩、脆红李1450亩。合作社将产业分块承包给村民负责,不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让产业效益明显提高。
“我是以1块5毛一斤交给合作社,土地租金和物资都由合作社负责,我只负责人工成本,大概在22万元左右,1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黄安平说。
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近年来,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结合村情找准发展定位,立足优势选准致富产业,实现了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华丽转变。
“家乡发展了,政策也越来越好,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的工作,既照顾了家里还能有稳定的收入,真的很满意。”花茂村村民吴仕春说。
如今,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5年的12607元增加到2020年的2022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7.9%降到2019年的0,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1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