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陶汝鸿:都市圈正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随着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和西安等多个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我国都市圈建设已进入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举办期间,首次参展的戴德梁行重点发布了由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主编的《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城市正告别单打独斗的阶段,步入区域协同发展时代,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陶汝鸿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集群化整体竞争新时代,都市圈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以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已成为“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任务。
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
据了解,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而所谓都市圈则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半径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以前我们谈城市发展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去看,现在则是从由多座城市组成的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维度去衡量。”陶汝鸿表示,在中国城镇化空间布局中,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和空间组合链条,都市圈作为空间格局上衔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间的一个重要补充,将成为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上述《报告》指出,都市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能够发挥支点、载体、门户、节点与平台作用,有利于消除城乡区域间的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实现产业消费双升级,有助于将都市圈培育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
《报告》分析认为,从全球范围看,都市圈以其特有优势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长新动能,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以及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要创新驱动平台。
在陶汝鸿看来,打造一个成功的都市圈需要重点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都市圈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核心城市,比如省会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科技、人口、服务等多维度表现都非常优秀;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在发展强大后,要用自己的力量辐射、拉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陶汝鸿表示。
对于都市圈发展的具体路径,陶汝鸿分析认为:第一,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要有很好的产业定位和分工,包括各类人才培训、研发、原材料供应等;第二,要着力提升人才吸引力,形成较好的人才梯级结构;第三,交通因素至关重要,都市圈内的各城市应当有很好的连接度,便利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的流通;第四,各城市要加快政策制度创新,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内部应避免同质化竞争
“我们以GDP万亿级以上省会城市所在的11个都市圈为对象,对其中11个省份、70多个县市区的4000个以上指标进行了多时间节点的数据采集和比较分析,发现都市圈的内外部都存在同质化发展问题。”陶汝鸿告诉记者。
“要解决好都市圈内部的同质化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各个城市不该形成竞争关系,而应发挥协同效应。”陶汝鸿表示,“各城市要依托自身优势来进行分工,但由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差距较大,因此获益大的城市要给其他城市提供更多的帮助。”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内探索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
例如,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大气、水等污染联防联治;探索跨行政区开展能源、通讯、应急救援等服务,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输电通道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等。
而针对各都市圈之间出现的同质化问题,陶汝鸿分析认为:“由于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开放程度和人口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各地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为解决阶段性的发展课题而服务,依托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禀赋特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发展条件,指引都市圈各城市发展。”
除了同质化问题,“大城市病”也是当前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实施方案》指出,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
《实施方案》同时认为,应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当前,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与中心城市相比,在城市规模、经济水平、产业能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现在的政策导向反而要求中心城市科学发展、加快转型。”陶汝鸿向记者阐释道。
陶汝鸿进一步表示,目前大多数中心城市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未来要加快向科技创新领域转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当中心城市完成转型后,原有的智能制造产业可以转移到下一能级城市,后者在引入智能制造产业的同时,普通制造业继续向下转移,从而在都市圈内部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