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叙谈录|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
焦虑,主要来源于对于未知事情的恐惧和不安。
放在当前状态下,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与恐惧这种天性并存,合理安置我们的焦虑。那么哪些行为会加重焦虑,如何处理这些焦虑的想法?又有哪些方法可以迅速平复当下的焦虑?
一位有十多年诊疗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朱莉·史密斯医生,在畅销书《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中,对于焦虑这个话题,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和方案。
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焦虑时,最自然的反应就是逃避。我们知道,如果能远离焦虑,我们就会感到安全,至少暂时如此。但其实逃避不仅不会让焦虑消失,久而久之还会加重焦虑。
大脑就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学习,每当它获得一种新体验,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都会记录下来,作为支持自己的信念的证据。如果我们一直逃避害怕的事情,那么大脑就永远没机会收集成功案例。
以下的做法,它们虽然能缓解当下的焦虑,但长期来看,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逃避:无论是在社交场合、会议室还是其他密闭的空间,当焦虑袭来时,我们都会产生想要赶紧离开的冲动。
回避焦虑:一在会上发言你就觉得紧张,索性就保持沉默,这些做法能让你立刻得到解脱,但你越是想躲得远远的,你的恐惧感就会越强烈。总有一天,你还得再次面对它,那时你会感到更难以承受。
补偿策略:通常发生在高度焦虑之后。比如,那些总是害怕被传染的人去了医院后会过度清洁身体。
预期:也可称为敏感化,就是预演自己在最惧怕的情境中可能会发生的最坏情况。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有帮助,但实际上,这样做不仅缺乏建设性的规划,还会造成高度警觉和过度担忧,结果只会加重焦虑。
寻求安慰:被焦虑和怀疑困扰时,我们也许会向亲人朋友寻求安慰,希望一切能好起来。亲人朋友不愿看到你痛苦,所以他们会尽其所能地安慰你,平复你的焦虑。时间久了,你会对这种瞬间的解脱上瘾,会对他人产生依赖。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让你害怕的想法时,你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这个危险的想法上,甚至预测到最坏的情况。
这些焦虑的想法就像烟雾报警器,当面包烤焦时,烟雾报警器会响,你要做的是打开窗户。同理,我们无法消除生存反应,但我们可以搞清楚怎么调整大脑里的这个“烟雾报警器”。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点:想法不是事实,要和想法保持距离。
想法不是事实,而是猜测、记忆、观点、见解。它是大脑构建出来的,是对你正在体验的感觉的一种解读。
焦虑的想法能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取决于我们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我们有多相信这种想法就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要想消除想法对我们的情绪状态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想法保持一定的距离。
那具体要如何做呢?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提到了4个小技巧。
正念:正念有助于锻炼觉察你的想法的能力,让想法自然地流动,而不要困在其中。
能够觉察到自己在焦虑时会产生的思维偏差同样有帮助。如果你能注意到想法的本质只不过是带有偏见的猜测,那你就能与想法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想法看作一种可能的视角,你就能站在一定高度,考虑其他的选择。
距离语言:使用距离语言,可以有助于减少情绪波动。
不要说“今天的演讲我肯定会出丑”,而要说“我有个想法,就是今天我肯定会出丑,而我注意到,这种想法会引发焦虑”。
用这个方法思考或说话,一开始会让你觉得别扭,但它确实能帮助你从想法中后退一步,把想法看作一种体验,想法不能代表你。
写作:把想法写下来。你可以写下你的所有想法和感受。看看你所写的内容,能让你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看待你的体验,内心会变得更强大。
核查事实:如果某个想法让你感到痛苦,那就有必要弄清楚,它是“ 假情报”,还是真值得焦虑。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你只要开始去做,后面会越来越容易。
每个人都会焦虑,这是天性使然,重要的是如何学会处理和安置这些情绪,从焦虑中解脱出来,而不是任由这些情绪撕扯消耗着我们。
文本参考: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