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路,启征程——“红飘带·寻迹红色印记行动”策划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举行
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为感悟红色精神,在重温历史中立根铸魂,9月25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在党员活动室召开“红飘带·寻迹红色印记行动”项目课程策划会。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五个团队分别进行本团队的策划案汇报,贵州省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研究一处处长向开义和贵州卫视记者、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付磊担任现场指导专家。

(策划会现场)
第一团队系统策划多维叙事,创新表达红色文化,向大家展示了其融媒体创作计划。该计划分为四个板块:一部5分钟竖屏纪录片《红流黔迹》、十六条融入老物件互动元素的创意短视频、一批革新性的高质量图文报道,以及一部注重声音叙事的情感纪录片。团队采用“每人一思”策略分工。创作中将运用AI还原等新技术,并尝试以年轻人出演、设置“中国红”主题句等方式,力求缩短历史与当代青年的心理距离,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与情感共鸣。

(第一团队展示)
第二团队聚焦点位深度叙事,还原历史震撼场景,详细阐述了针对数个具体点位的拍摄构想。计划通过革命者后代的讲述、纪念馆老物件的动画呈现、媒体人的沉浸式思考等方式,深度挖掘历史细节。在拍摄手法上,将结合vlog的方式向大众展现诸如遵义会议、困牛山战斗等历史场景,并采访亲历者以增强真实感。团队旨在通过具象化的叙事和现代化的视听语言,让观众切身感受革命岁月的艰难与革命精神的伟大,传达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核心主题。

(第二团队展示)
第三团队围绕“传承红色精神”这一核心主题,计划制作纪录片《红色印记·青春同行》和创意短视频《红星照耀新长征》,致力于用青年视角重新解读历史。其纪录片采用“信仰基石——转折牺牲——青春答卷”三幕结构,在4分钟内营造厚重而充满希望的情感脉络。短视频创作则构思巧妙,计划通过新一代的探访与对话,最终将画面汇聚成五星红旗图案,象征个人情感向国家认同的升华。该团队希望通过这种富有青春气息和互动性的方式,促使同龄人主动接触和理解红色文化,激发关于理想与责任的时代思考。

(第三团队展示)
第四团队将个人故事串联历史,轻量化呈现厚重主题,团队引入了“替爷爷重走长征路”这一核心概念,计划以一位组员祖父的个人经历为线索,重走红色道路,连接历史与当下,并通过“现场场景+爷爷的回忆片段”,展现长征中的战友情与信念,将个人情感升华到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创作上将采用数据纪录片、声音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并通过手绘地图、照片、物件特写和万家口述史来丰富叙事。团队强调轻量化策略,旨在通过个体鲜活的记忆和情感,引发观众共情,使宏大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从而思考自身与历史的关系,理解红色基因的传承意义。

(第四团队展示)
第五团队以多元形式覆盖点位,强化平台传播效能,制作一部综合性的5分钟竖屏纪录短片《红色黔途》,将纪录短片分为八个红色点位,并为每个点位量身定制了多元作品:包括遵义会议旧址的图文报道、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的人物短视频、百宜红军陵园的讲故事短片、息烽集中营的沉浸式快闪视频等。此外,团队特别注重传播策略,计划在抖音等平台发布15秒短视频引发兴趣,并利用话题标签鼓励互动。创新点在于将红色故事与Z世代偏好的安静思考、深度互动模式相结合,以期在社交媒体上实现有效传播和广泛影响。

(第五团队展示)
会议室里,气氛专注而热烈。各个团队积极汇报自己的策划方案的同时,两位专家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时而凝神记录,时而微微颔首,从每一位汇报者的发言中敏锐地捕捉亮点与可深化之处。

(专家认真听取并做记录)

(向开义点评)
向开义在点评中指出,做好红色主题策划,关键在于视角创新,不应局限于“老物件”的呈现。他强调,对待历史必须秉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充分尊重历史文化。针对如何让遵义会议的历史光芒照进当下,他向各个团队阐述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核——“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令在场团队受益匪浅。

(付磊点评)
“好的故事,需要一个支点。”在点评环节,付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策划案的共性问题——缺乏一个能撬动全局的“支点”。他认为,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新闻撰稿,都必须找到一个具象的象征符号或一个鲜明的中心议题,让宏大叙事通过细微之处落地。他举例道,解读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在于捕捉那些能承载精神内核的真实细节,让历史在微观叙事中真正“活”起来。

汇报人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
两位现场指导专家的倾听与提问,不仅是对方案可行性的评估,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红色文化与青年文化实现创造性对接的思想碰撞。整个汇报过程,不仅是工作进度的展示,更成为一次关于内容创新与传播策略的智慧交锋。
图:李丽
文:石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