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的厨房 | 春日美味!懂行的就贪这口鲜,过年的大鱼大肉都没法比!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春之景在舌尖。
咬春咬春,将春天咬含在口里,细细的品尝并汲取着春天里的各种自然味道与营养。
咬住春天不松口,一个“咬”字有着更浓郁的中国风俗,更像中国人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韧劲儿,也寄予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满满期许~
春盘
咬春从这里开始~
早在唐朝,民间便有吃春盘的食俗。
而据记载,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演变而来。五辛盘简单说来就是将春天生长的五种有辛辣味道的蔬菜放在大盘子上面,用薄面饼裹着。

或许是单独吃这些香辛蔬菜过于辛辣,人们就用饼将这些蔬菜卷起来吃了。
唐宋时期,人们慢慢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并名之曰“春盘”。吃春盘的过程叫“咬春”,薄面饼也有了“春饼”、“润饼”这样应景的名称。
春饼
立春的仪式感
到了明清时期,春饼已成为市面上常见小吃,清朝嘉庆年间,出现了专门售卖春饼的店铺。而当时的春饼,以南京人做得最有名气,袁枚认为它“薄如禅翼,大若茶盆,柔润绝伦”。
直到今天,北方人不管啥节日,饺子都得坐炕头(C位)。但是唯独立春这天不一样,立春必须吃春饼。
春饼因为形状像漂浮在水中的荷叶,所以也叫“荷叶饼”。它并不是什么复杂高深的美食,但做春饼一定要用烫面,就是用开水和面,因为热水会影响到面粉的筋性,这样做出来的春饼才足够劲道。
饼皮之外就是配菜了,在北京,最经典的就是豆芽、韭菜、粉丝和肉丝炒成的“合菜”,再搭配上酱肉一起卷起来,就是迎春的期盼。
小技巧tips:
教大家一招如何做春饼:饺子皮20张,一边用植物油刷面一边摞,然后用擀面杖擀薄,再上锅蒸15分钟即可。
春卷
春到人间一卷之
春饼主要盛行于北方,到了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带,就是春卷的天下了。
春卷,最初就包裹成春茧的样式,后据说因苏东坡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诗句,所以就改叫其春卷。春卷历史也很悠久,据载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
元代时,第一次出现了“春卷”这个词,不过当时更通用的名字是“卷煎饼”。
而到了清代,春卷已经成为苏浙等地的著名美食。清代诗人林兰痴就写到:“调羹汤饼佐春厄,春到人间一卷之。”
不过啊,宋代以前春饼里裹的基本都是生的菜,之后随着油脂和炒菜的普及,春饼才包起了各种炒菜;
春饼包裹各种馅料,过油炸的金黄,就成了春卷。
不过啊,春卷也分荤素两种。一般里面包裹有芹菜丝,胡箩卜丝,豆腐干丝(也可油炸),蛋皮丝,粉丝。如果加上鲜肉丝(也可腊肉丝)就是荤的了。一般油炸,也可蒸着吃,味道一样好。
成都人的春卷,在吃法上,更接近北方的春饼,不同的是,成都人更多的会卷上凉菜,比如海带丝、笋丝、折耳根……
萝卜
赛过脆梨的白萝卜,最能唤起心底的元气
按照现在的说法,立春吃酥脆的春卷,或是春饼里包裹些豆芽之类脆生生的蔬菜,有“咬春”之意。
其实按照老规矩,“咬春”不仅指的是吃春饼、春卷,还有一种重要的食物——萝卜,直到现在,还有地方有立春吃萝卜的风俗。
为什么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清末成书的《燕京岁时记》就写到:“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有记载道,一到立春这天,北京城里的菜贩们就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
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人们顺应节序的感应,也是人们味蕾的苏醒,初春时节里,吃些 “春“的食物,鲜嫩的初春韭菜、蒌蒿、芹芽、韭黄,爽脆的萝卜丝……
春日里,咬一口,便是这乍暖还寒日子里,最清香的幸福之事
春到人间草木知,2022年的春天,你咬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