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鼓浪屿之波》歌声背后的故事

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 | 2019-09-19 17:57

《鼓浪屿之波》歌声背后的故事

《鼓浪屿之波》歌声背后的故事

00:00 / -

一首歌,被人们传唱了30多年;一首歌,被改编创造出了数不清的版本;一首歌,被各国领导和贵宾一次次聆听;一首歌,曾经的歌者已经垂暮,新的歌者甚至比歌曲还要年轻;一首歌,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对一座小岛无比向往……

1981年底,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对台办、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联合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省内外的十多位词曲作家深入福建省的平潭、厦门等地,创作了百余首表达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歌曲。《鼓浪屿之波》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词曲作家张藜、红曙、钟立民在鼓浪屿登上了日光岩,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

自从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被张暴默唱响后,《鼓浪屿之波》的音符就飞过海峡、冲上云天,让海峡两岸的同胞看到了“两岸一家亲,都是中国人”的客观历史事实。由此推动了两岸的和平统一,增进了两岸人民的交往,繁荣了两岸文化的交流。对于厦门的文化、教育、旅游业的带动也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

(演唱者 张暴默)

作曲者钟立民因《鼓浪屿之波》备受厦门众多音乐艺术家的爱护和推崇,也在音乐文艺界留下了无数高山流水般的故事和佳话。

(作曲者 钟立民)

《鼓浪屿之波》的优美旋律可以说在厦门随处可闻,厦门海关大楼准点报时的音乐就是《鼓浪屿之波》。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首歌更是厦门文艺演出活动的“常客”,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的开幕式中,这首歌曲由近200名厦门合唱团员唱响,给世界各国的合唱爱好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鼓浪屿之波》表达了由于海峡的阻隔,旅居大陆的台湾同胞在厦门鼓浪屿登高远眺的思乡情景,贯穿其中的是盼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题。歌词中提到的日光岩是厦门的象征,也是鼓浪屿的最高处。歌词用日光岩暗含盼望宝岛早日回归团圆之意,也唱出了海峡两岸同胞期盼统一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70年,70首歌曲,70个记忆,记录着民族复兴的脚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歌声背后的故事。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主持人夏青,带你听见歌声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