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 | 大暑来了,养生记住6个重点!喝好汤汤水水,既解暑又营养!

大健康事业部转载自健康时报 | 2024-07-22 10:29

7月22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

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达到了一年中的最热阶段。此时,阳光强烈,气温高升,人们普遍感到炎热难耐。然而,正是这样的时节,也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独特的养生机会。

大暑节气记住6个养生重点

大暑时节,正值盛夏,阳光直射,气温高升。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此时,空气湿度大,闷热潮湿的气候容易使人感到不适。“湿热交蒸”在大暑这个时候到达顶点,尤其要防范暑湿邪气对健康的损害。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

1. 避暑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贺娟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2. 祛暑湿

大暑时节,雨水增多,湿邪最易趁机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

3. 补虚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张晓天表示,大暑时节,汗出不断,阳气外泄,加上现代人解暑爱喝冷饮、吹空调,容易造成阳气虚损。不少地方有“吃羊肉”的习俗,认为可以补虚治劳,但并非人人适宜。

4. 喝伏茶

张晓天医生介绍,大暑还有“喝伏茶”的习俗。古时的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健康时报资料图

5. 养脾胃

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果经常穿梭于空调与闷热环境中,或者大量喝冷饮,更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可以喝点玉米糊。

6. 养心神

夏季人容易烦躁不安、胸闷气短,尤其小暑大暑出汗多、体力消耗大的时候。可以喝点酸枣仁粥、荸荠水。

大暑“湿热交蒸”面临这些健康问题

1. 心血管疾病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急诊科主任李秀彩接受石家庄日报采访时表示,天气炎热,人体体表血管明显扩张,血液集中在体表,大脑、心脏的供血相对减少,同时,天热人体水分流失快,补水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因此,中老年人高温天一定要多补水,避免在天气最热的时段外出。

2. 中暑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任英霞接受石家庄日报采访时表示,高温、湿热的天气下,“中暑”是常见的不适症状。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轻度中暑会使人感觉身体不舒服,重度中暑会引起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3. 呼吸疾病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气温和湿度也随之升高,呼吸系统疾病也逐渐高发。李秀彩医生解释,呼吸道其实是很脆弱的,病菌一旦攻破了呼吸道的脆弱“防线”,轻则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的症状即上呼吸道疾病,重则将引起较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还有可能会触发慢阻肺、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疾病的复发和急性加重。

4. 皮肤疾病

李秀彩医生介绍,夏季日光照射强烈,环境中动植物都处于旺盛的繁殖期,加之人体大量出汗、皮肤的暴露部位增多等原因,各种皮肤病也进入了高发季节。癣病、日光性皮炎、痱子等,都是夏季高发的皮肤病。

5. 空调病

任英霞医生指出,夏日高温,空调是消暑“利器”。进出空调房,忽冷忽热,很容易生病,因此高温天气下,得“空调病”的患者不在少数,并且多数症状都是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