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去织金,寻找山东巡抚足迹

2023-07-13 12:12

沿着乌江六冲河岸,寻着19世纪山东巡抚丁宝桢离乡赴任的足迹,去贵州织金县。伫立两河交汇顶端,观赏织金溶洞,领略民族风情,参加跳花节对歌兴舞。2015年,《作家报》与贵州省织金县举办的采风活动,圆了我一个梦。

织金丁公祠

近20年,我因为地方河流史文化编研的需要,查阅了许多水流河湖事件,尤其是黄河。

我老家那个小村庄,坐落在黄河边上。我出生于黄河故道的黄泛区,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渠边上,是喝着黄河水、听着黄河的故事长大的。所以,关于黄河的事件、人物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今日黄河流经山东入海,固定河道于我的故里,都与一个人物有关,他就是清代山东巡抚丁宝桢。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一改700年由淮河入海的历史,在河南省兰考铜瓦厢决口,横绝大运河,夺大清河东流,滚滚扑向我的故里。直到1870年前后,十几年间,洪水如猛兽,肆意泛滥。两岸百姓自发组织、各自为战,修了许多民埝。由于没有官方统一规划,坝堰犹如战国长城,参差不齐,曲折低矮。洪水到来,防不胜防,到处冲溢,十年九决,人们背井离乡,民不聊生。

1863年,贵州织金人丁宝桢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奉命镇压宋景诗黑旗军起义。因擅自动议对起义军实施招抚的计划被咎,革除职务而留任察看,第二年改任布政使。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再由阎敬铭推荐晋升为山东巡抚,卸任于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丁巡抚在山东以胆识果敢,为政清廉,勇于担当为山东人称道。尤其是在治理黄河上颇多建树,为山东黄河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省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入海后,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十多年的时间里,清廷一是上下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顾及黄河灾情;二是对于黄河恢复故道仍由淮河入黄海,还是就此改道山东大清河道入渤海,争论不休。丁宝桢作为山东巡抚,深知黄河带来的灾难之惨重,曾上奏折主张仍堵复铜瓦厢决口,恢复徐淮入海故道。因为他看到,自铜瓦厢到牡蛎嘴(今山东利津)1300多里,如果新筑大坝两岸相距10里,千万顷良田将成为行洪河道,千万居民将如何迁移安置?然而皇帝没有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黄河还是形成了大致今天入海流路。

黄河改道山东以后,巡抚成了河务的主管官,相当于今天的河长制。丁宝桢作为山东巡抚,担当着治河的头等大任。他大胆提出了“黄(河)运(河)交流,断无两全之势”的论断,提出了先治理黄河而后治理运河的主张。在朝廷还指望恢复大运河南北漕运时,率先提出这些主张是需要胆识的。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于山东郓城侯家林决口,道路堙塞,房屋田地被淹没,许多州县受灾。还在病休中的丁宝桢得到禀报后,一面立即派候补道员潘骏文前往查看灾情;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截留应征起运的漕粮用于赈济灾民,并立即着手研究堵复决口的方案。负责治河的大臣建议第二年动工堵复决口,丁宝桢则认为决口晚堵复一天,老百姓就会在灾难中多煎熬一天。于是,他坚持洪水退出后马上就动工堵复决口,并自告奋勇亲临工程一线指挥修堵。先用大船装满石头,固定在埽上面,再用粗麻袋结成网,填秫稭加土沉入水中,一层层垫高,最后挑土工料工一起上,把决口填平合龙。经过60天的艰苦奋战,全面堵复。这是清代山东巡抚第一例大规模治理黄河,成功堵复决口的范例,为后来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天,山东东明县岳新庄、石庄户黄河民埝决口,河水奔涌南下,造成鲁、苏、皖几百里严重洪荒,运河中断航运,情势十分严重。远在贵州省亲的丁宝桢接到快报后,立马昼夜不停地赶回山东。目睹灾情,他日夜不能安寝。丁宝桢深感此口不堵,为害滋烈,如果犹豫观望因循旧例,畏怕担当责任,则上无以对朝廷,下无以对山东父老。因此,他果断向朝廷上奏,愿意自任工程督办,坚决堵复决口。朝迁准奏之后,他亲自踏勘决口,决定以石庄户下游十里贾庄蓝口作坝基,堵合正流,由蓝口分流,引归旧河。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一,贾庄口工程在鞭炮声中动工。丁宝桢每日亲临现场督导,指挥抢修。由于资金筹措得力、物料供应及时,工程于三月八日合龙,洪水迅即退出,百姓渐次返乡。为根除水患,同年十一月,他又亲自督导堵复了石庄户口门,黄河水归复故道。

丁宝桢两次治黄成功堵复决口,为此皇帝两次嘉奖,批旨“力任巨艰,予优叙”,充分显示出丁宝桢的为官爱民和担当睿智。

长达20年的时间,朝廷对于如何治理黄河议而不决,下游老百姓一直处在漂浮不定的苦难挣扎中。1874年,丁宝桢毅然上奏,望由官府统一规划、投资修筑大堤(俗称皇坝)。1875年,他在山东段始修南岸大堤,从东明谢家庄至东平十里堡,修筑了一道高14尺、厚100尺、顶宽30尺的250里长的官堤。从此,黄河下游基本被大堤约束于10里大清河道及滩区有限范围之内,直到入海,最大限度地缩减了洪水泛滥的程度,这实乃千秋大计。这充分彰显了丁宝桢作为大臣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优秀官吏品质和谋政为老百姓所急的良吏精神。至今,山东仍流传着许多他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佳话。

1869年秋天,深得慈禧太后宠幸而闻名的太监安德海擅自出京城,南下各地采办。他一路恣肆张扬,索取财物,让沿途地方官吏和老百姓苦不堪言。但人们慑于他的威势而噤若寒蝉,不敢反抗。然而,安德海万没想到刚抵泰安,就被丁宝桢以太监出京城违反了清朝禁制为由,将他捕获问罪;更没有料到丁宝桢铁腕行事,果断将他押到济南并立即处死。斩杀大太监安德海一事,轰动大清朝野。慈禧虽有心袒护,也不得不隐忍了。京城内外、冀鲁老百姓无不街谈巷议,交口称赞,都说丁巡抚干得好!由此可见,丁宝桢胆魄过人,机敏果断。

丁宝桢武胆文识,为鲁人屡屡称道。1869年,他支持创办了尚志书院(尚志堂),招收儒生入院学习,并创造性地兼收天文、地理、算术等科学生。尚志堂出版的图书颇有声誉,还创办了山东书局,刻本《十三经读本》就是由他亲自校勘的。清末历下学者马国翰编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巨著,未刊而去世。1870年,丁宝桢即责成泺源书院将《玉函山房辑佚书》整理分订印刷面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典籍资料。

清末,日本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日益膨胀。丁宝桢为国忧心忡忡,于是秘密向朝廷进献加强海防策略。他一面建议朝廷在烟台、威海、登州等地修建炮台,一面致力于洋务运动,寻求图强。光绪元年,丁宝桢上奏清廷,在济南北郊置地300亩建立山东机器局,引进现代机器设备,仿造西洋枪炮,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模范先行者。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擢任四川总督,又以山东实践经验创办了四川机器局,开了近代鲁川两省工业的先河。

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患了重病。因平时慷慨济困助教,负债甚多,他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光绪皇帝深为感动,称“遽闻流逝,悼惜殊深”。礼部尚书李端芬则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之一。

丁宝桢一生为政清廉,前山东巡抚阎敬铭为其亲撰《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成公墓志铭》。为纪念丁宝桢,七个省的总督曾联名为他上书修建丁公祠、纪念碑。四川、山东两地还为他建立了雕像。

到织金,寻找丁宝桢的足迹,满足了我一个山东水文化人的心愿。如今我寻到了滚滚大河的源头,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特写下此文。

作者介绍:

杨仲春,山东博兴人。山东省博兴县档案局(馆)原局长(馆长),副研究馆员。现为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创意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点击图片查询“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大赛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