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贵州 | 大山里的“黔”程锦绣·萧笛合鸣,唱响乡村振兴旋律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4-03-12 11:30

提起箫、笛,人们会自然地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确,在高山深谷之中,或月白风清之夜,悠扬的笛声与宛转的箫声都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

我国的箫、笛虽然各地均有出产,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用铁、玉制成的,但论音色的优美,却以贵州玉屏所产为最。如今,玉屏侗族自治县紧紧围绕高位推动、建强队伍、加大宣传关键环节,通过抓实基地建设、抓紧人才培养、抓好营销推广等举措,持续推动玉屏箫笛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收听《声音贵州》系列特别节目——大山里的“黔”程锦绣

玉屏箫笛,又称“平箫玉笛”也称“龙笛凤箫”,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也是高雅的工艺品,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与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为“贵州三宝”。

早在公元一世纪,玉屏还叫做平溪的时候,就有箫笛流传。玉屏箫,正式的文史记载则始于明代末期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当时因玉屏名为“平溪”故称“平箫”。玉屏笛始制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郑家在制作箫的基础上试制成功笛,以玉屏之“玉”为名,故称“玉笛”,与箫配对,合称“平箫玉笛”。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30-1932年,平箫在南京、重庆、桂林、贵阳等地巡展,分别获奖章、奖状。1979年以来,玉屏箫笛接连荣获国优、部优、省优二十余项奖励。最高年产量五十余万支,产值百余万元。2006年6月,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着这么好的优质传统资源和当下乡村振兴的大好发展环境,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制定了箫笛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箫笛竹林基地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箫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突出把箫笛基地建设作为加快推进文化传承保护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明确专人办公,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推动基地建成集“研发生产、成品展示、技术交流”为一体的箫笛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目前箫笛原材料种植面积1280亩主要以紫竹为主。

在传承和发展玉屏箫笛的过程中,玉屏侗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专班机制,强化组织领导,配足人员力量,压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细化工作任务,严格督促考核,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狠抓落实专人专管、常态长效。另外,建立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司法保护工作站,为玉屏箫笛非遗及文创产业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坚持规划引领,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深入推进侗族特色村寨项目建设,稳步有序推进“一村一园”规划建设,挖掘培养更多箫笛文化传承人,提高传承利用水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发挥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坚持专业引领,进一步优化箫笛协会组织构成,充分激发协会、学会、社团等人才队伍内生动力,持续壮大箫笛演奏人才队伍,不断提升箫笛文化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