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希望“每天315”变成“每天不需要315”!
今年的“315”食品安全日爆出很多食品不安全的产业。老坛酸菜面里的酸菜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食品之一。殊不知大部分却是在土坑里腌制的,未经清洗、选择,直接浸泡与土坑发酵,工人直接上脚踩,各种工具随意摆置上面,甚至烟头直接丢进菜池,令人触目惊心。包装用普通编织袋,加工时加入过量防腐剂,加入不知名液体。未经安全检测、大肠杆菌检测等就直接加工封袋。老坛酸菜,这次是“靠脚”登上热搜第一。
图片来源手机截图
大数据时代,消费维权热点通过文字与数据的组合呈现,不仅直观且更有冲击力。3月14日,黑猫投诉与微博热点联合发布《2021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以数据报告的形式盘点、透视2021年消费维权情况。
该报告显示,2021年,微博平台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维权信息超405万次。“胖哥俩肉蟹煲大量使用过期食材”和“华菜士炸鸡掉地捡起重炸继续卖”的两个热点事件话题都曾登上热搜。涉事主体既有餐饮连锁大品牌,也有新兴餐饮品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餐饮企业淡薄的安全意识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在这份报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2021年外卖餐饮行业投诉量从1月到12月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投诉的主要问题包括商家售卖过期变质食品、食品中吃出异物等方面。
食品安全需要全员监督,遇到不良食品作为消费者就要及时举报,让问题商家整顿反思。同时,对于食品安全的知识我们也要多加关注,增强自身挑选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
图片来源于https://pixabay.com无版权素材网
民以食为天 ,关于食品的安全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①看包装信息:注意食品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没有这类信息的“三无”产品,也不要图便宜买一些觉得“物美价廉”的食物。
②看外观、闻气味:不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混有异物的食物,失去食物原本的外观形状和气味的,要注意仔细分辨,闻到腐败气味,切勿舍不得扔掉,必须重视。
③颜色太过亮丽不要食用:对于市面上颜色太过于亮丽的食品一定要留个心眼,比如现在市面上的草莓,又大又红、光泽油亮的,得考虑一下是不是有添加色素的问题。
④ 颜色太白不要吃: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很有可能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品的危害,得看看与正常的颜色之间的差别。
⑤ 保质期过长的少吃:尽量少吃保质期长的食品,保质期过长可能会添加过多防腐剂。3℃贮藏的包装熟肉禽类产品采用巴氏杀菌的,保质期一般为7-30天。
⑥ 反自然生长的不要吃:就是通常说的反季节食物,可能会加入过多的催熟剂、甜蜜素等。
⑦小作坊的食物少吃: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时抽样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
⑧价格低于正常水平的不要吃:在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大多有“猫腻”,临时处理的食品需要看食物情况,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⑨某些散装的食物少吃:散装是指有些集贸市场的散装豆制品、熟食、酱菜等,可能来源于地下加工厂,或者卫生情况不好的地方,要谨慎少吃。
⑩ 浸泡法清洗干净果蔬: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10分钟,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在关注食品本身的同时,大家还应关注一些安全标识
质量安全标识:
QS:是英文Quality Safety(质量安全)的缩写,获得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生产加工的食品经检验合格的,在出厂销售前必须在食品包装上标注由国家制定的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或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准入标志“QS”。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保健食品标志
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蓝色的,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会标注出该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或者是“国食健字【年号】××××号”或者是“卫食健字【年号】××××号”。其中“国”“卫”表示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卫生部批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并非指颜色是绿色的食品,而是中国对无污染的、安全的、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旨在能够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但是食品安全和健康不仅仅是仅此这一天要关注,更要时时刻刻都重视。我们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监督人,要每天“315”行动,一有问题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或通过网络给予曝光,为我们共同的食品安全环境出一份力量。也努力实现把“每天315”逐步变成“每天不需要315”,才能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