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张振珮先生对我的两次学术启蒙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4-08-26 21:01

该文选自《恩重如山——陈祖武先生口述史》一书,此书乃是陈祖武先生自述其一生学思心路历程,由王进教授采访录音,并反复认真领会整理,贡献给学界的一份当代学人思想文献礼品。让我们紧随陈祖武先生之后,感悟他治学的持恒与辛劳,感受他用一生精力构建出来的学术宫殿和他一生始终不渝的学术职志和人品风范。

我读大学时,贵大有很多名气很大的先生,如中文系的张汝舟先生,我旁听过他的中国文学史;历史系的旗帜姚公书先生;还有图书馆的成启宇先生。张振珮先生虽然名气不大,但让我终身受益的正是他。

振珮先生当时讲《历史文选》和《上古史》,在我的印象中,那时讲古代史最好的就是张振珮先生。作为一个一生治史的学人,我知道“六经皆史”这四个字,就是从老先生课上得知的,也知道了什么叫“以经证史”“以诗证史”。

张先生擅长以经典来讲上古史,《诗经》《尚书》《周易》等经书都在他使用的范围之内。对于这些经典,他信手拈来。这也让我懂得,只有充分占有文献、熟悉文献,你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从容不迫。除了方法论外,张先生的那种对教学高度负责任、对事业高度敬业的精神,对我一生的影响也很大。贵州冬天很冷,教室里既无炉子,也无暖气。冻得老人家一边讲课,一边流鼻涕。但是先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上古史。

在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方面,也是先生给了我最初的指引。“文献”在古代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典籍,一是指贤人。张振珮先生的博赡学识与人格修养,正是“文献”二字的生动体现。

我毕业离开贵大后,有很长时间与张振珮先生失去了联系。1986年,我终于得到一个机会与先生联系上了。我先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了这么多年来我的情况。想不到,过了不久先生就给我回了信,还给我寄了一份《史通笺注》的《勘误表》。其中,还有老人家手写的补充文字。

如果说大学时代的“六经皆史”是张先生对我的第一次学术启蒙,那么,逐字逐句地恭读《史通笺注》,则是接受先生的第二次学术启蒙。正是这两次启蒙,把我带进了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大门。

【张振珮(1911-1988),笔名晓容,安徽滁州人。193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师从姚仲实、罗根泽、周予同等著名学者。长期任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有《成吉思汗评传》《岳武穆》《左宗棠》《张博望》等著述问世。】

陈祖武,生于1943年,贵州贵阳人,全国著名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学术专长为清代学术史,个人专著主要有:《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学案史》《清代学者象传校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