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风赏夏迎大暑!贵阳孔学堂二十四节气线上活动带你画扇消暑

贵州影视文艺频道 | 2020-07-22 19:49

  7月22日,正值二十四节气的大暑,贵阳孔学堂举行2020年线上“风生扇底清无暑”中国传统艺文传习推广暨孔学堂二十四节气四季公益文化活动,众多市民与特邀嘉宾在线互动,畅聊消夏秘方,追溯扇子历史,在画扇消暑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二十四节气文化,感受大暑节气的文化内涵。

孔学堂“风生扇底清无暑”二十四节气活动现场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自古以来,中国人总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活动现场,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陈加林,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贵州省美术家学会常务理事韩亚明,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作为受邀嘉宾,为市民解读大暑的由来和传统习俗,讲述中国传统扇文化,与市民一起探讨扇面作画的深厚底蕴。

参与活动的嘉宾

  “吃冰西瓜、小河里游泳、树荫下睡觉。”“还会蹭长辈的蒲扇搧搧风。”“暑中作乐,是炎炎夏日最无忧、鲜活的记忆......” 从孩童时期的消暑记忆,到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受邀嘉宾与市民分享了自己的夏日消暑回忆,引起众多市民共鸣。

  “扇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铜壶上的长柄扇是扇子最早的形象,最开始被称作‘翣’。”周之江表示,在历史发展的岁月中,扇子不仅仅作为夏季纳凉必备之物被人们广泛使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折扇

  除了搧风引凉,在扇面写字作画,也是我国古代书画特有的形式之一。活动现场,三位嘉宾从扇子的历史由来,发展演变、收藏价值等方面,为观众讲述扇子的书画艺术。“花鸟山水、诗词歌赋,扇面艺术在方寸之间造就赏心悦目,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耀眼的‘别体之作’。”陈家林说。

  “两宋时期,扇面书画风气大盛,明代中晚期后的扇面书画更为精致,许多当时的扇面作品仍保存至今。”谈及扇面书画发展历史时,韩亚明表示,每一个扇面的背后都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怀,妙笔丹青,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体现。

现场绘制扇面

  一纸书法,一把折扇,方尺之间,清风雅韵。活动现场,三位嘉宾不仅为网友解读了传统的扇文化,还在现场绘制扇面,赠予参与问答互动的观众,为大家献上夏日的和风墨香,与观众一起领略诗情画意中的大暑节气。

  据了解,贵阳孔学堂已连续数年开展中国传统艺文传习推广暨孔学堂二十四节气四季公益文化活动。较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二十四节气活动更添特殊意味,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打破空间限制,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与活动的现场观众

完整活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