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上天”
1990年4月24日的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这一天,哈勃空间望远镜被“发现者”号航天飞机送上太空轨道。这颗造价近30亿美元,研发近半个世纪的望远镜,几经周折终于“上天”了。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苏随后展开“太空竞赛”。美国宇航局着力于航天飞机的研究,空间望远镜的计划有了技术可能。20世纪70年代,在宇航局的支持下,几百位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开始投入到空间望远镜的项目中来。向宇宙发射望远镜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探测距离越来越远。地面的望远镜最大口径已达6米,探测距离已达20亿光年。但是由于地面望远镜要受到大气层的遮挡、引力的影响和地球震动的干扰,那么只有把望远镜搬到“与世隔绝”的太空,才能更好的观测宇宙。事实证明,空间望远镜的发射,将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扩大350倍,可探测距离达到140亿光年。1982年,这台空间望远镜为纪念杰出的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被定名为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的成功发射入轨本令人兴奋,但在发射之初“完全不能按预期聚焦图像,存在球面相差问题”——拍出来的照片是模糊的。美国宇航局顶着各方压力,在1993年发射“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四名宇航员,不负众望地修好了哈勃望远镜。
时至今日,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环绕地球飞行30年,它捕捉到的照片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