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聚焦主线 扎实推进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贵阳市乌当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贵阳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乌当区发挥基地带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积极支持大数据企业用好大数据等政策机遇,推动产业数字化。其中,贵州苗医药博物馆展示了贵阳积极推动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的创新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引领示范乡营造良好环境;贵州师范学院发挥高校教学育人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并物化相关成果;偏坡布依族乡以“1+N”的创新思路打造教育基地,结合原味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将教育基地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建设格局;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围绕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布依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教育基地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乌当区深化创建内涵,成立以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为各级党委的“责任田”。安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相关工作经费397万元,为各单位及乡(镇、街道)开展创建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九进”活动为抓手,形成人人知晓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乌当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2.17亿元,全区1352户36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高质量“清零”;投入18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乌当区坚持不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做好市场宣传推介、服务质量提升等工作,不断提升乌当旅游口碑和形象。近年来,贵阳市乌当区新增4A级景区2个,2022年偏坡民族乡获评为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乌当区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醉美偏坡”“青春新堡”等特色小镇旅游精品项目提档升级。发挥“旅游+N”带动作用,利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推进休闲农业、科普体验、红色旅游、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升级。
乌当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着力促进“三交”,画好最大“同心圆”。以建设“四共社区”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完善社区环境、提供就业培训等服务,促进各族群众邻里和谐、守望相助。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发放民族宣传读本1200余本,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以节庆活动搭建“连心桥”,在“三月三”“六月六”等节庆中,举办系列活动演出20余场、文化活动50余场,吸引10万余群众参与。
乌当区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9家民族传承手工坊,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20余项。各学校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断增进各族师生“五个认同”。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引导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强化治理能力,架起最暖“连心桥”。乌当区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以开展农村“治风”为抓手,强化乡村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编辑:杨庆华(实习)、钟云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