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原创 | 2024-06-12 17:34

大学课堂上,随机出现一位校领导和你一起听课,是一种什么感受?

5月13日至31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11位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随堂听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投资学》等十多门课程,共听课30次。 

(图为学校领导开展听评课)

据悉,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是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每学期推门听课活动是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对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以本为本”、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推进全方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形成了贯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过程监控、培养结果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着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较好实效。

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建设。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除了发挥学校领导、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学管理干部、相关职能部门有关同志,以及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外,还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信息员两支辅助队伍的作用。

(图为教学督导开展相关工作)

“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强化质量监督、推动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范伟在听课后表示,在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学校领导都会随机深入课堂一线开展听评课。

“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有效手段。”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督查与考评办公室副主任莫婷介绍,2023年以来,该校全面深化教学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督教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举,为全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以“过程监控”为抓手,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约束机制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全校本科教学工作综合性会议,讨论、研究、总结包括专业建设在内的各项本科教学工作,每学期根据学校发展和需要,组织召开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专题性会议,同时各教学单位每学期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专题性会议,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图为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

“每学期我们都会实施教学‘三段式检查’。包括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多朋介绍。

(图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的检查)

在期初,教学检查以教学准备、教学秩序和学生满意度测评为主;期中教学检查以组织师生座谈会、查阅教学档案、开展学生对课堂教学网上评价以及进行专项检查或调研为主要形式;期末教学检查以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为主要形式,并制定出台“具体情况周通报制度”“简要情况日报告制度”“违纪作弊行为当天处理制度”三项制度,加强对学生期末考试的组织管理。

以“信息数据”为支撑,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从2012年开始,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按照教育部数据上报要求,做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填报工作。数据库系统采用开放型平台设计,与教育部评估中心数据库对接,实现数据的采集、管理、查询、分析与上报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对学校办学条件指标进行日常动态监测和预警,为学校及各学院制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图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带队教学管理部门开展调研)

同时,学校建立教学质量实时反馈通报制度。一方面,通过教学检查通报、教学工作简报、“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投诉中心信箱”“学生事务中心”等途径,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师生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予以答复。

另一方面,对校院两级教代会代表、工会代表、学生代表、民主党派人士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提案和建议认真调研,及时回复和落实。

此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自律自查自纠,形成质量改进闭环。具体来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质量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学常态监测、教学督导、评教评学、专业评估、质量信息分析与反馈、整改督查等工作,严格落实专业认证和评估等外部评估问题整改,形成质量持续改进校内校外“双循环”,教师积极提升教学水平,学生乐学好学,管理者主动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图为学校投诉中心粘贴宣传海报)

(图为校领导深入寝室了解师生诉求)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需要多元参与、上下协同、内外衔接、合作共治。”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范伟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系任重而道远之事,需要立足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特色,强化新阶段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持续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闭合循环、持续改进、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