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口传、手叙的贵州苗族文化(二)》
作者:涤之
我绣故我存
苗族老人曾说:“凡苗衣皆述历史”。
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女工,嫁妆多为亲手刺绣。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贵州省松桃苗族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欢用粉红、翠蓝、紫色等,较为素净;黔东南则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欢红、蓝、粉红、紫等颜色,喜好艳丽;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图案,喜欢大红、大绿、涤蓝等,色彩明快。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的工艺给予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
苗族刺绣大都依附于服装而存在。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上面绣满的花鸟虫鱼,图腾符号,均是追忆东方故土古老风物的种种图案。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形式的手叙文章学”。
例如,贵州西部的“小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而“大花苗”的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妇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又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女子有一种肩背、胸前、袖口、裤脚都有滚边绣花的服饰,名“兰娟衣”。传说,兰娟是一个苗族女首领,在带领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她常常回头,用彩线在自己的衣服上绘出迁移的路线。过黄河时,她用黄色的丝线在左袖口上绣了一条起伏的黄线;过长江时,她用蓝色的丝线在右面袖口上绣了一条婉转的蓝线。过洞庭时,在胸口上绣一个湖状图案……越往南走她身上的图案越多。最后,兰娟的衣服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当然,这些花纹只有她读得懂,只有她的同胞读得懂。兰娟衣后来被复制了千百万件,被复制了一代又一代——就如同有文字的民族印行书籍或传承字画那样。这是另一种经典,是另一种文字,是用另一种印刷方式记叙的文章。它是迁徙文化最深刻的铭记物。
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辩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堆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虽不起草,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如“蝴蝶妈妈”图案。该图案是苗族最为尊崇的图案之一。苗族妇女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苗族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万物的生命都出自一个母亲——蝴蝶妈妈。这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相关:“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从枫木中孕育出来,长大后同“水泡”游方,生下十二个蛋,由鹡宇鸟孵化出龙、虎、蛇、水牛、蜈蚣、雷公和姜央等兄弟,姜央就是苗族的祖先。由于“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始祖,当然也就成为苗族的保护神。蝴蝶妈妈能引导后人趋吉避凶,为他们驱灾避病,带来丰收和安宁。
在苗族人的心目中, 蝴蝶妈妈、大鹡宇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蝴蝶妈妈”刺绣纹样至今仍然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和沿用。
苗族刺绣还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
如“骏马飞渡”是苗族服饰和头冠上刺绣银饰的珍品图案,这些也被称为“人骑马”的图案相当引人注目。由一排马和马背上的骑士组成,横贯在象征浑水河(黄河)的饰带上。回首展望苗族历史,这“骏马飞渡”是苗族先民悲壮迁徙的见证。苗族远祖发祥和居住于中原地区, 他们以蚩尤为酋长,曾大败炎帝,称霸于北部中原,代炎帝为政。但是,在与黄帝的征战中,蚩尤兵败战死,苗族群龙无首,被迫向黄河以南迁徙,在江淮地区建立起“三苗”国。江淮地区土地肥沃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苗族先民在这里安居乐业。遗憾好景不长,禹征三苗的长期战争迫使苗族先民继续南迁至武陵五溪地区,并逐渐分布至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等地。大约在汉唐之际,形成了今天苗族居住的基本格局。苗族先民再次举族南迁,都是在经历大的战争失败之后进行的。该图案讴歌展示了数以万计的骑兵与敌浴血奋战的历史画面。在这场继续千年的战争中,苗族是悲壮的失败者,他们一次次被逐出家园,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苗族刺绣图案的不朽价值在于培养着苗家人的历史意识,教育苗族后来者永不忘祖先故土,显示出苗族对祖先的追忆和寻根的浓重乡思。这里,图画文字在历史的苍茫中,作为联系苗族群体生存的、最重复不已的经验,被视为本民族凝固的历史而展示与传承,使苗族群体得以在形成上拥有他们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和“骏马飞渡”,完成其壮丽辉煌的“精神还乡”。
对于没有文字的苗族,刺绣图案代替了文字,发挥出文化符号的功用,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贵州苗族在刺绣文化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即用该文字记叙了她们的历史、文化、乃至写作着她们的文章,使苗绣具有了历史的、文学的认识价值。任何一个民族都没能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刺绣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达历史和创作文学。苗族刺绣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苗族的刺绣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特色极强的苗族刺绣艺术。
苗族刺绣纹样的构思设计造型不仅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习俗、社会制度以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它使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远古遗迹, 发掘出其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亦有人说这些说法有误导之嫌。但,由于苗绣技艺本身至今仍然是以口传手授为传承方式,且苗族少女几乎是一生下来就身穿以及手边、家里眼及之处都有苗绣物件;于是乎,这些上辈、上上辈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故事演化的图腾纹样,作为一篇篇、一本本的手叙文章,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苗歌唱道:“终年劳碌在夫家,昼出耕田夜织麻。新岁娘边坐半月,纺纱织布巧盘花。”可以说,苗族妇女是用她们的一生抑或可以说是前世今生,都在双手和彩线中书写文章,她们将自己的历史文化用刺绣记录下了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艰辛苦难的迁徙过程;当然,还有她们对生活的热爱、情趣、美好的理想、愿望,母传女绣,传承至今——我绣故我在!
拈来即用皆尤物 观念转换即经济
俄罗斯思想家别林斯基说:“史诗是在民族意识刚刚觉醒时诗歌领域里第一颗成熟的果实”。
苗族古歌正是集史诗、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于一炉的古代“百科全书”,亦是中国诗歌领域里最为成熟辉煌的果实之一。它起源于苗族人民特殊生存需要,留住了苗族几千年的历史源流及迁徙的印记、生活的遗迹。它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作为自成一系的口头文章学,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书写着他们的过去现在将来,哪怕自1956年后国家颁布了苗文拼音可作苗文写作。
而苗族刺绣又何尝不是写在身上的史诗呢?她因生活情感需要,记住事件生发而于无意识间成全了特殊的另类文章学;它以构图的美观和夸张,造型的独特和丰富的色彩,以及饱满雄浑的针法来书写文章而闻名流芳。
由于历史原因,贵州苗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几个方面都落后于中国许多民族。苗家人何尝不倍感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严复语)传承、保护、整理、开发、利用古歌、刺绣等民族瑰宝,发展苗族特色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毋庸讳言,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在全县13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无几。目前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而能传承古歌的老人大多年事已高。如今,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出山打工热潮的出现,学唱古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苗绣亦是这样,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族古歌、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古老的民族瑰宝能顺利传承下去。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苗族人已认识到苗族不应老是落后,苗族古歌和刺绣不应再安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地终老一生。古歌出山,苗绣出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苗族古歌、刺绣赫然在目。保护开发利用其精神、物质文明价值已经昭然若揭;开发利用苗族古歌、刺绣为苗族的振兴和发展已刻不容缓。如今,苗人们已行动起来,为自己民族的兴旺发展,调查整理苗族古歌的曲谱、对现存老龄艺人进行登记入册;苗族聚居地的大多数学校,都已为学生开设了芦笙课、苗歌课、刺绣课等。为了将“苗族古歌及古歌文化”、“苗族刺绣”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贵州省以及苗族聚居地、县等成立了“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申报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努力,采取政策奖励、资金扶持措施,将收集和整理现在留存的古歌整理成册,以便留存。现已收集到的苗族古歌近600万行、近1000万字;苗族古传绣品、绣衣(品)若干套(件、片)。并成立了公、私苗绣博物馆大小若许个;编写、出(再)版了以苗族古歌、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文章、书籍《苗族古歌》、《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苗族服饰》、《苗族刺绣》等。为保护开发利用,各地区开辟了旅游专线,搞原生态的苗族民俗歌舞晚会,让游客置身于参与性强的苗歌竞赛,引起人们参与的热情;亦将古老苗绣作为另类画种装裱一新,登入大雅之堂、踏出国门走向世界、飞入寻常百姓家……
保护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为保护而保护,这种保护不可能长久。只利用而不保护,这种利用也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对苗族文化来讲,合理的开发、利用相结合,既可以保护好原生态民族文化,又能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如今,特别是旅游开发深入苗寨后,古歌、苗绣皆成为游人趋之若骛的稀罕货。古歌流出的神话,绣品带来的传说,人们如获至宝,何况这些神话、传说与故事都历历在目、言之凿凿。于是乎, 听着有声,拿着有物的历史文化,就被“有根有据”地写进了他们的心里;更甚者,还写进了他们的书里,放到书架上出售——这些苗族历史文化不再仅仅是附丽于苗歌或苗绣的精神物象,而是作为文学、文艺作品堂而潢之地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古歌、刺绣作为贵州苗族文化口传、手叙的特殊另类文章学,亦是今天贵州原始的、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如今,苗族古歌、刺绣的经济文化开发利用价值汞柱已是日渐升高,既不完全统计,贵州原生态旅游的产值,仅2008年,已为387亿元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古歌、刺绣作为口传手叙的“文章学”已凝固为淡然,但心却已经飞翔。可是,飞翔的心需要着陆,需要浴火重生,需要发扬光大,需要光辉灿烂。飞翔的心怎样着陆?唯有教育。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如何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教育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呢?
近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参与下,全省多个民族地区都在小学、中学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必修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如黄平、雷山等地还相继成立了专门传授民族文化艺术的学校。为了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奠定了心落脚的基点。如今,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誉的苗族古歌、刺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缕缕馨香和温馨的情怀,还有不断思索的精神。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致使其学习、保护、传承、发扬、创新精神的目的没有落空。
要保护传承弘扬苗族古歌、刺绣等文章学文化艺术完整的苗族活态文化体系,表现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还要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文文化的存在为基础的。无论是相传千年的苗族古歌、刺绣服饰,还是现当代苗族的诗歌情歌、刺绣挂屏等“另类文章学”,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苗族文化的力量之源、艺术心灵之魂。从这些源泉、灵魂中汲取营养,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传承渠道的异同,于古歌和刺绣千变万化的呈现形式,曾有人提出这些口传手敍的“另类文章学”是今人作还是古人传之异议。可是,在热爱民族文化,希冀能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做出贡献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在一首首穿透云霄、驾心飞翔的苗族古歌震撼下,在一件件苗族刺绣服饰的若干条“黄河”、“长江”的流淌中,莫非还有人会追寻揣摩验证它的真实性吗?人们宁愿相信这些古歌、刺绣的产生,是经过历史的流源一直流到今天的。
我也相信,这些苍凉、凄美的苗族神话传说乃至图腾纹样,以古歌和苗绣传承着、书写着的文章里凝固着的另类文章学,一千年、一万年、万万年,都会附丽在她们歌声、刺绣、心上、身上,直至“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该文2009年6月21日获[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学术成果一等奖、2009年10月在贵州大学校刊《贵州民族教育论坛》创刊号上刊登)